导 语: 阅读是自我成长过程中最容易执行的学习方法,很多人都在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去大量阅读,以期从书本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但大家有没有同感:阅读的时候书中的道理都明白,但阅读后的获益却甚少,为什么呢?
我们先回答看看下面四个问题
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为什么读这本书?有哪些收获?对你有什么帮助?
第一个问题,相信大家应该很快就能回答上来。当然也可能有少数朋友读书太多一时记不起书名的。
第二个问题,答案可能有很多,比如:最近流行的、朋友推荐的、书店推介的、内容感兴趣的、工作生活需要的,等等。
第三个问题,很多人可能需要花点时间思考后,再组织一下语言才能回答。也有可能只记得读过这本书,却忘记了书中的重点内容。
第四个问题,能回答出来的人就更少了,因为很多人把书读过就抛之脑后,更别说深入思考阅读感受,把书中的收获付诸实践。
通过上面的四个问题,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阅读只是“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我的知识”“我的能力”,也就是对阅读过的内容没有进行思考、总结、实践、升华,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怎么样才能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呢?
我也喜欢阅读,读过的书也不少,但在回想阅读过的书籍时,发现自己也存在以上同样的问题。为了找到有效的阅读方法,我特地去搜索了很多关于读书方法的书籍,也看了不少的书评,最终选择了这本以信息整理术闻名日本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奥野宣之先生对读书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形成了这套有效的阅读方法“笔记读书法”,让笔记成为从书面知识到思考总结再到付诸实践的桥梁。
笔记读书法的作用“是指导你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学习怎样选书、怎样读书和怎样把书中的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活用,然后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 奥野宣之
作者把阅读的过程构建成了一个结构化的阅读模型,包括: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五个阶段,而这五个阶段都与“读书笔记”密切关联,通过记录读书笔记来管理阅读生活。
选书:选书的依据来源于由“读书笔记”记录的各种信息。
读书笔记不仅记录阅读的成果,还可以记录与书相关的信息、随想笔记、感兴趣的知识点、工作生活中的困惑、所见所闻等,通过整理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自己看清真正的阅读需求,选择出符合需求的书,最终形成自己的购书清单。
购书:购书是根据购书清单指名购买,掌握购书的主动权。
本文开头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阅读型,包括:内容感兴趣的、工作生活需要的等;一类是被动阅读型,包括:最近流行的、朋友推荐的、书店推介的等。我们经常出于第二类原因,头脑一热买了一堆书回家后,却发现其实并不想去读它,可能过了一两年那些书还在角落里堆着,然后我们就盘算着要怎么处理掉它们。而购书清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自己形成读书的目的意识,减少冲动购书或被引导购书。
读书:阅读时把记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做好阅读记号确立重点,读后可迅速提炼要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折上书的一角、画出重点等方法做好记号,确定书中精华部分,为写读书笔记做好准备。作者总结出做记号的三个步骤,通过三步反复阅读,最终确定需要记入笔记的内容。
记录:通过写读书笔记,加深阅读印象,记录阅读感想,让阅读成果一目了然。
在阅读过程中,记录笔记不仅是把精华内容、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还要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记录下来,这才是阅读后的真实收获,是无价的精神财富。记录笔记不是随性而为,而是要变成一种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哪怕只有一句话的想法也要坚持记录下来,把所有的阅读收获集中在笔记中,而这一本本的笔记,最终积累成属于自己的“信息储备库”。
经过读书、划重点、写读书笔记三个重复阅读的步骤后,我们就会对阅读的书籍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用:给笔记制作检索用标签或索引,便于反复阅读,提取信息。
给笔记建立检索标签,便于反复阅读和查找信息时检索。把笔记“信息储备库”的作用充分发挥,根据工作、生活、学习或兴趣的需要,不断的重读笔记,将收获的新旧信息进行相互碰撞、印证、整合,逐步升级自身的知识体系,并灵活运用到工作、生活和自我提高中去。
把“笔记读书法”融入到自己的读书生活中去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活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自我提高上。而“笔记读书法”经过我自己的总结和吸收后,已融入到我的读书生活中,帮助我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整理出了符合自己习惯的阅读模式。
阅读环境
我们家人都喜欢阅读,所以在家里设置了一个专门阅读的位置,临窗的榻榻米有充足的光线,有养眼的绿植,有随手可拿书籍的书架。阅读前我会准备好一壶茶,让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为需要喝水走动,而分散了注意力。当然阅读时间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好选在一天的杂事已经完成,孩子已经安睡的时间。
大纲脑图
我在阅读前会先全览书籍目录,了解书籍的主体结构和主要章节,建立大纲脑图,让自己对全书先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每读完一章节后,我会在脑图中进行本章重点总结,便于以后重读回忆。
脑图的制作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工具,可以手画,也可以电脑制作。我自己更习惯用电脑制作,因为制作时方便快捷,需要修改、增补时也很方便,而且可以发送到移动端随时查看。我也看到很多喜欢阅读的朋友手画的脑图,非常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让阅读多了一份趣味性。
阅读并标记
阅读体验感最好的还是纸质书,因为在翻阅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很快的沉静下来,书香能让我们更专注于阅读中,而且可以边读边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标记下来,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想及时写在书页上。
但在旅途和上下班的路途中,带本书尤其是页码较多的书,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个时候电子书阅读器就是旅途阅读神器,即减负又不像手机和平板电脑有各种提示和信息来分散阅读时的注意力。
在做阅读标记时,我选择使用了奥野宣之先生的“做记号的三个步骤”,通过三步法,即通读了全文,又对重点精彩部分进行了两次重读,经过反复咀嚼消化,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收获。
记录笔记
奥野宣之先生建议最好用手抄笔记的方式,这样可以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可以记录所见所闻所思,而且对记录的内容印象更加的深刻。因为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要随身携带电脑和工作笔记本,再带一本读书笔记本就又多了一个负担,所以我更习惯把读书笔记整理到电脑中。对于偶尔迸发的小灵感、小思路先用手机便签功能记录下来,在晚上阅读后的笔记时间再集中整理到电脑中。这样记录下来的笔记可以根据需要发送到移动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可以查看。
根据我自己的阅读习惯,我是在每读完一章后就开始记录本章的读书笔记,并且在奥野宣之先生推荐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的基础上丰富了笔记记录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专用表格。表格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阅读时间、阅读目的、书摘、批注、精彩书评、阅读总结、延伸阅读十项内容。
阅读目的:记录下当时去选择阅读这本书的起因和想法。
书摘:摘抄书中最具代表性,以及让自己最有收获和感触的语句。
批注:记录阅读中产生的感想、联想、灵感、疑惑点等。
精彩书评:在阅读一本书前我会先看书腰和书背面的一些大咖推荐语,有些书我会提前找一些书评去看,把其中一些精彩的书评记录下来,因阅读视角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阅读总结:根据“笔记读书法”我提取出了四项总结内容: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这本书的优点?这样就又把全书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回顾和总结。
延伸阅读:在书中作者可能会引用或推荐一些书籍,把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记录下来,再整理到购书清单中去。
写读后感
有输入就要有输出,我们既然读了,那么我们能否把自己的阅读收获总结出来甚至分享出去呢?为了提高自己的输出能力,我开始了每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的习惯。通过不断的记录自己的想法、见闻、见解和学习心得,思路会越来越清晰、准确和连贯,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升,从而达到锻炼自我独创思维,提高原创能力的目的。
定期重读
每个周日我会选择一个时间段,把想要重读的内容翻检出来重新阅读。因为不同时期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思考角度会有所不同,可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收获,对已经消化过的信息进行复盘,再一次的升华。
写在最后: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阅读的书越多时,你的阅读速度会越快,阅读质量也会越高,因为当你大脑中的知识储备量越大时,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就会越强,对各种信息的组合能力也会更强。”深以为然!爱读书,会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通往成功路上的一把利器!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坚持阅读,不断的去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文字:薇风华语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