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字《美丽人生》和余华的《活着》带给我的感受一样,影片结束后不禁要思考一下,影片名字的含义。
《活着》这部电影的基调是悲伤的,影片结束后,不太明白为什么主人公一家极尽悲惨的一生,这为什么叫活着呢?
想来想去才明白,努力的活着就是活着本身的含义,能活下来就好,活下来就还有希望。
而《美丽人生》的电影内容,影片看完后,我们看不出哪美了,到了影片结尾,眼泪都不知道流了多少次。相比赤裸裸的表白战争的残酷,而是用反差的手法为儿子展现出了一个美丽的人生,德国纳粹残杀犹太人的残酷历史,在孩子充满童真的大眼睛里,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这样的人生,反而更让人心酸。
影片中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医生是善良的,还是对于基多一家的死活无动于衷的?
在这里我觉得有一个铺垫,就是老师说小孩子解数学题这个问题,当女主惊呼一声,以为老师的疑问是,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问题,结果老师关心的是怎么能让孩子解这么难的数学题,我觉得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都被洗脑了,连教育下一代的老师都被洗脑了,当然医生也不例外。
影片前面很多的铺垫来表现医生对于猜谜多么狂热,白铺垫了?到了集中营里,医生与基多的对话却变成了一语双关?医生要是这么聪明,说得出这么有深意一语双关的话,还至于猜不出谜语么?
医生在为犹太人检查身体时,基多用以前帮医生猜出的谜语,来提醒医生,希望医生认出自己,果不其然,医生认出他来了,甚至让基多去了餐厅当侍从,避免了累得半死的劳役。看到这里我们和基多一样,以为这是唯一一个心存善意的德国人,以为是从天而降的救世主。结果医生在几经暗示后,终于找到与基多说话的机会,结果却是让基多帮助自己解迷,这是基多整部电影唯一一次出现失望的表情。
看到知乎上,很多人相信那个谜语的解读,我能明白,这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心存的善意,即使是杀人狂魔,我们也希望在他身上找到一点人性的光辉,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原来这个人还是有一点人性的,还没有坏到骨子里。
王朔讲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评判每一个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一生平安,坏人现世现报。
这是我们老百姓的价值观,现在影片市场上为了迎合观众的胃口,影片绕来绕去总会回归到我们内心所期盼的东西。
但是现实不会,现实的纳粹杀人不眨眼,用犹太人做纽扣、做人油肥皂,甚至还做人皮灯罩等等这些近乎变态的罪行。
人油肥皂影片很多让人心酸的东西都是侧面的。包括女主角与男主一对不登对的婚姻,全篇没有表现女主与家庭的斗争,但是在小男孩与外婆的第一次见面就能得知,女主已经很多年不与母亲来往了。当我们本以为,马上就要一家团圆,外婆终于肯承认基多这一家时。不巧,纳粹来了,带走了基多和小孩。
对于纳粹杀人,没有直接的镜头,表现出纳粹疯狂的杀人过程。而是用成堆的衣服、小孩子从别人口中知道自己可能会变成纽扣,以及基多在大雾中看到的成堆的白骨。
我觉得这些侧面对于战争的描写,也恰恰是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眼中的画面,恰恰是犹太人眼中的正面描写。他们看不到德国人是怎么杀人,怎么用毒气毒死老人和小孩的,都是听说、猜测,通过看到满是人的车走,而空车回来,这人去哪了?都死了呗,所以千万别上车。
你以为真的让老人小孩洗澡啊?你傻啊,那是毒气室,没有人活着从那里出来。这事幸存者眼中的残酷,想象如果我们是集中营中的一员,不可能有上帝视角告诉同胞们的死亡经过,哪些地方千万别去,哪些话语暗示是要杀了我们,这些都是靠智慧、靠观察,唯一知道真相的人们都死了,没有幸存者。
虽然我否定了医生是善良人的说法,否定了可能是唯一希望的善良人,告诉大家战争、现实是残酷的。告诉大家电影就是这么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但电影通还是痛过孩子的与基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真正中伟大的父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点点温暖。至少孩子的童年是美丽的,孩子为了得到真实的坦克,接受了爸爸制定的规则,努力藏好自己来完成游戏
最后孩子说“我们赢了。”
“是的,我们赢了”
“一千分,太开心了,我们得到了冠军,座坦克回家。”
这是爸爸赐给我的礼物,这是一段感人但是残酷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