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要做到长短兼顾!
从字面意思理解,“长短”即为孩子的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短期行为),而忽略更远大的场景(长期行为)。
当我们正要上桌吃饭时,3岁的孩子在另一个房间里大喊大叫,他想要我们马上帮他做件事。此时,如果我们立即去帮他,让他停止喊叫,就能安静的吃完晚餐。看上去,这么做没什么问题啊。
当10岁的女儿缓步走进我们的房间,那时我们正忙着做其他事情时,她突然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我好无聊啊!”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马上告诉她,她可以做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或者,当孩子无视我们的存在,我们要想引起他们注意的唯一方式,似乎就是怒吼。
如果我们试图习惯性的“转变”孩子的情绪,包括无聊感,那么,我们就是在教他们,有些情绪是不好的(因为这些情绪需要被转变)。我们失去了一个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接受和容忍这些情绪,而生活中这些情绪是无法避免的,或者,我们也没能让孩子学会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需要再得到我们的关注时,如果我们习惯性的停止手头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就在无意中教会了孩子,他们的需要和欲求总是优先的,我们没有主动让他们学会等待。
在上述情况中--每天都会遇到的情况--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留意,与孩子的日常互动具有长远的潜在效应。
如果我们习惯性的通过喊叫来引起孩子的注意,我们就在无意中教会了他们:只有父母大声喊叫,我才会理他们。我们也“以身作则”的教会了他们,大喊大叫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获得他人注意的方式。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关键词:“习惯性地”--只要你持续不断地添加,一粒米也能堆成一座山。
长短兼顾意味着,为了家庭和孩子,尽管我们需要应对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挑战,但还需要在心智中保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解决方案而牺牲长期的目标。
留意你的习惯性行为和语言(或者,习惯性的相反行为和语言)。你应该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言行。
关于习惯性行为,问问你自己如下一些问题:
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愿意我的孩子加以模仿?
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解决了某个问题,但又造成了另外的问题?
想想一下,你与4岁的儿子,正在逛商店。他被一个玩具车吸引了,问你可不可以买一个。你可能会说:“不行,宝贝,没必要再买一个了,家里已经有很多个玩具车了。”(不过,建议参见以后发布的其他法则描述的另外沟通方式,可以减少孩子的沮丧情绪)你试图无视孩子随之而来的大声吵闹,但当你走在商场的过道上时,持续不断的吵闹声把你搞烦了,于是,你决定妥协,买下玩具车,让他安静下来。毕竟,花三美元就能带来宁静和安稳,何乐而不为?但其实不然。
尽管买玩具车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立马,孩子就不再吵闹了,你可以安静的逛商场了),但这么做造成了另一个问题:你的儿子已经学会了,吵闹是有“糖”吃的(至少有时候是如此)。这意味着,下次他想要改变你的看法或者获得你的注意时,他会再次大吵大闹。你的应对方式强化了它的吵闹。因此,虽然你让他在商场里安静了下来,但与此同时,你也亲手为自己将来面临更多的吵闹埋下了“定时炸弹”。
如果你对问题1和2的回答是否定的,或者对问题3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需要从值得信任的朋友、家庭成员那里需求反馈和支持,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学习和操练应对孩子麻烦行为的新方式。
教导孩子不是当下是否解决了某一个烦恼,而是是否让孩子养成了某一个习惯性的行为或语言表述!
父母开始对自己不满意的习惯性的行为和语言发起挑战吧,
对当前的行为和语言,时刻问自己
是否被孩子模仿?是否有利于家庭氛围?是否能解决以后同样的问题?
如果答案都是否,
那就先停止你这种行为和语言,寻找解决之道。
一起来学习和练习新方式!
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2019年08月14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