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那么,科幻则是成年人的梦想。
与武侠不同,科幻是人类未来的先行者,科幻更多的是显示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那什么和未来沾边?只有科学家吗?”“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
科学家可以在计算和公式中直面人类的未来,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要想象人类的未来,只能靠科幻。其实科学家也一样,对于大部分知识领域之外的宇宙中的未知,也只能靠科幻来想象。
人对未来有多种想像,如《黑客帝国》中人类被AI豢养,如《生化危机》中地球被僵尸占领,如《猩球崛起》中人类被大猩猩统治,如《终结者》中天网觉醒,如《机器战警》中大公司主宰世界机器人执法等等。

除了未来,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本书《野未来》是一本科幻小说集,在书中的大多数故事中,未来和我们的现在都不太远。未来的场景对我们来说并不算突兀。未来对我们的改变不是那种天翻地覆天崩地裂的,未来可能只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延伸。
在本书的前面几个故事中,描写了人们对于“眼睛”的恐惧和逃避。如在《不见你目光》中,在一个遍布摄像头的环境,监视者还是被监视者哪个会先心理扭曲呢。在《地图里的祖父》中,我们能否摆脱无处不在的天眼。
在《退化日》一篇中,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无时无刻地发呆,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日子呀,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人就该超凡入圣了。
我们已经在设计未来,然后说这就是未来,可这是真正的未来吗?未来不应该是难以预测的、与现在保持着遥远距离的吗?
本书中的大部分故事属于软科幻,但是《后生命》一篇绝对是硬科幻。当主人公穿越了黑洞后,他获得了宇宙的终极奥秘,作者以“原来如此”四个字来结束。这里的描写让人想起吕克贝松的电影《超体》,当lucy解锁了大脑100%的功能后,也像这里穿越黑洞一样,从此和天地同在,也就无处不在了。其实在《三体》中,刘慈欣也有过一段穿越黑洞的描写,看起来惊心动魄。另外,《三体》中也有云天明保留头部(意识)被外星人劫持的描写,似乎和这篇小说异曲同工。
小说中主人公被流放的地方是“人马座A黑洞”,这个黑洞真实存在,而且位于银河系的核心,被认为是研究黑洞物理的最佳目标。大约每11分钟自转一圈,直径为4400万公里,距地求26000光年,质量为太阳的约400万倍。
《行星与记忆》的情节很容易使人想起影片《机器人总动员》,在那部影片中,地球上充满了垃圾,不再适宜居住。人类乘坐飞船逃到了太空中去寻找伊甸园,而派出机器人瓦力来清理地球。
《行星与记忆》的结尾是比较暗黑的,其暗黑程度和刘慈欣的一些小说如《超新星纪元》不相上下。不过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有冲突。阿西莫夫创造了的机器人“机器人三大定律”,规定所有的机器人必须遵守,但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基本上都是在写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冲突,正是因为有了冲突,这些小说才好看。1985年,在《机器人与帝国》中,阿西莫夫将三大定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整体人类,或坐视整体人类受到伤害。有趣的是,《行星与记忆》中机器人的行为是符合“第零法则”的。
作者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有时以第一人称写作,有时是第三人称,甚至在《潜居》中,作者采用了第二人称。
每个故事的科幻都不宏大。科幻并不是故事的背景,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而已。
每一个故事最后似乎都有“未完待续”,但就是这样戛然而止,才更有回味。
本部小说的多数情节都有些信马由缰,对于我们习惯了“反转”的读者来说,猜小说的结尾是很困难的。作者通常不按常理出牌,对故事信手写来,似乎故事本身并不重要,心情和思考才是重要的。这种方式也会对读者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在看了前面几篇后,就已经放弃了猜测故事结尾的徒劳作法,只是跟着文字,跟着作者的感觉走,看得也是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个体都是很渺小的,比如我,比如你,我们都很渺小,但我们要相信文明的力量。我们都是文明的一部分。
未来早已来到了,你还没有意识到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