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五)

《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五)

作者: 旭日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4-01-12 16:41 被阅读0次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用兵必须注意:一是土地幅员,二是军赋物资,三是部队兵员战斗实力,四是双方力量对比,五是胜负优劣。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幅员决定军赋物资的多少,军赋物资的多少决定兵员的质量,兵员质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取胜于弱小的敌方,败亡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就像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样,一泻万丈,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啊!

【感悟】

这种《孙子兵法》除了要整体理解本章节的内容之外,还要透过本章节内容,联系其他章节的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分析,把握孙子的全胜思想。

孙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善战的人),不仅仅要考虑战争的事情,还应该从政治的角度全盘考虑,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安全才是军事斗争的目的,也是军事斗争的底气和后勤保证。孙子不但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而且还理清了这五个方面的因果关系。孙子认为军事斗争必须从土地这个最基本的角度出发,因为辽阔的土地才能够生产丰富的物质,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才能养活众多的人口,有了众多的人口才能供给强大的军事力量,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有可能打胜仗,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这个关系表面看起来很容易理解,深入分析却是战争的意义所在,只有明白了这个意义,才能不会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国家和平而战争。特别是国家弱小和穷困的时候才不会孤注一掷,既照应了第二篇的内容(物质军需的重要性),也照应了第三篇“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内容。也照应了第三篇的内容,“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当然也直接照应了本章的内容,“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一定不能够为了意气而的战斗,也不能够不顾实力而拼命,这就是“先自保后全胜”的道理。

所以孙子认为真正的胜兵是先创造胜利的条件和实力,并且把这种实力的对比达到绝对碾压的程度,孙子用了一个比喻就是“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造成如瀑布之临深渊,势不可挡的形势,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就再次照应了题目“军形”——就是军事实力对比的形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军形篇第四(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wx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