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409 字 22 图 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
「陈洪标 | 撰稿」
今天凌晨一时左右,一代国学大师、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先生在香港仙逝,享年103岁。
六年前的2011年12月14日,饶宗颐担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结束了历经6年多新社长人选的沸沸扬扬。
饶宗颐担任社长也正好6年多时间。人生总有很多巧合。
其实,被誉为“天下第一社”的西泠印社,自1904年创建至今,在它的114年的历史中,社长缺位并不鲜见,累积多达59年,社长之位空缺。
但似乎每一次空缺之后的选择,都给西泠印社带来新的飞跃。如今西泠印社在三个方面为世人瞩目。一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社团,二是在篆刻书画创作、研究方面成就卓越,海内外久享盛誉。三是印社自成立以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首任社长是近代中国艺术大师吴昌硕,历任社长为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个个都是学界精英,天下奇才。
首任社长吴昌硕:吸收日本社员确立国际地位
1904年四位书画金石名家丁仁、王福庵、叶铭、吴隐筹备成立了西泠印社,经过他们的两年多时间的谋划经营,大致确定了西泠印社的规模、格局与基本框架。随后,四人齐心协力,使印社的发展走向繁荣昌盛。1913年,经吴隐提议,大家一致推举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
▲ 首任社长 吴昌硕先生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不仅是近代公认的艺术大师,而且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他的篆刻开宗立派,立千年以来未有之雄强大气,在百年间还没有人能超越他在篆刻方面的顶峰地位。
在印学之外,他的书法与绘画,也皆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无法企及的高度。
他出任社长后,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顾社虽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玺汉章与夫吉金乐石之有文字者,兼收并蓄,以资博览考证,多多益善。”以开放的恣态,拓宽印社的发展视野,团结、聚合国内著名书画篆刻家,引进海上题襟馆书画会入驻进行互动。西泠印社有了质的飞跃。
15年间,虽然处在社会变革、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而偏居孤山一隅的西泠印社,却是基本建设规模速度最快的时期,兴土木,建亭阁,凿岭开道,植竹布梅,大致成型。
对社团建设,吴昌硕积极推动与日本书画篆刻界的交流,发展吸收日本社员,确立了西泠印社的国际地位。
1921年秋,“浙东第一石”——“汉三老忌日石”碑被日本文物商从杭州外运之际,在吴昌硕的影响和带动下,西泠印社发动浙沪两地政要、名流、社友集资将其赎回杭州,并成为镇社之宝。吴昌硕作《汉三老石室记》,以志其事。此后,西泠印社又逐步收藏有魏、周、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碑刻及汉画像石、仿石鼓等,对印学研究、文字考古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吴昌硕这些富有远见的建社指导思想,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昌硕先生作品
1927年吴昌硕先生逝世,享年83岁。
四位印社创始人中,吴隐于1922年谢世,丁、王、叶三人无人愿意担任社长。
这一时期,西泠印社社长缺位长达21年。
第二任社长马衡:中国金石学第一人巧妙保印社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早年入读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第二任社长 马衡 先生1947年秋,在西泠印社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提议,推举“中国金石学第一人”的马衡担任社长。
马衡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在担任社长之前,就为西泠印社做出过巨大贡献。
1928年,宋美龄在杭州巡游至孤山时,向地方政府提议把孤山改为中山公园。坐落孤山的西泠印社控要遭殃,丁仁立即写信向马衡求援。
当时,马衡在参与成立“全国古物保护委员会”,他想了一个两全之策,让西泠印社挂起“全国古物保护委员会浙江分会”的牌子,巧妙地处理了这个棘手问题。同时,由他出面经多方协商交涉,保留西泠印社的地盘,由此避免了被占用的危险。
马衡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全国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对他的学术成就有过中肯的评价:“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
他是一个有着纯正风范的大学者。
马衡担任社长后,虽远在北京,但他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当时中国文物界无人能及的的旗帜地位,使西泠印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环境整治,社中的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51年,新中国百废待兴,重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西泠印社以社址整体捐献为标志,由私而公,各项文化活动中止,成了西湖的一个旅游景点。
▼马衡先生作品
1955年马衡先生逝世,享年74岁。
第三任社长张宗祥:为书画家找生活出路请命,为复社筹备5年
张宗祥(1882~1965),浙江海宁硖石镇人。现代学者、书法家。谱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
少时与蒋百里一起勤奋苦读,俱文采斐然,齐名乡里。长大成才各有贡献,硖石镇上流传“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应聘至浙江高等学堂任教,又兼教于两级师范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建国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 300 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 9 千余卷,前无古人。
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亦善画,印有《冷僧书画集》。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昆曲《十五贯》解放后演出剧本亦由其改定。他重视乡邦文献,海宁学者著作经他校订的有 500 多卷。 1957 年,将藏书 2000 余册捐赠给海宁县图书馆。
▲第三任社长 张宗祥 先生1956年春天,浙江省人大代表张宗祥向大会提交议案,以“为书画家找生活出路”“方便游人购买文化用品”等与经济发展有关联的理由,为西泠印社“请命”。
张宗祥,著名书法家、版本学家和学者。建国前曾任浙江教育厅厅长、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务,对文史、地理、诗词、书画、金石、碑版以及医药、戏剧等均有很深造诣,学识渊博。
1957年冬,由浙江省文化局牵头成立恢复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张宗祥担任主任。
经过5年时间,基本完成复社的各项准备,文物收藏、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展览出版等都有条不紊地展开。
1963年秋,来自全国各地的篆刻家、书画家齐聚孤山,济济一堂,共庆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董必武、郭沫若、陈叔通、沈雁冰等为大会题词致贺。标志着西泠印社从此走上新生,重新回到“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原有定义上来。
在大会上,张宗祥正式当选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
▼张宗祥先生作品
1965年,张宗祥先生逝世。享年83岁。
请关注《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今晨仙逝!天下第一社,114年7任社长?(下)》
理性评论,欢迎您的留言。
【陈洪标写字说画 | 原创更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