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意为:啊···这迷乱的烟雾(唐朝的雾霾?)笼罩着青石台阶。月亮啊,向着南方飞动。一座空虚寂寞的离亭,紧闭着。这江,这山,在今晚,好冷!
这样的诗,必须先看题目,否则你不知道他到底在说啥。乍一看,全诗都在写景。啥意思?大晚上遛弯呢?如果看了题目,咱就恍然大悟了:哦,原来是小王在晚上到江边离亭送行来了。
诗中没提送的是谁,但从《江亭夜月送别·其一》来看,他送的应该是一位朋友。
由于历代评家都认为第一首不如第二首,所以我就挑第二首来造次了。但正是第一首点明了送别,不能不了解。现抄录如下: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你看,小王勃他又哭了!可见“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哄杜少府的。)
《其二》诗中虽然没提怎么送的,以及心情如何;但我们很容易就能体会王勃的落寞。因为他眼前的景色,全都被他整过容了。你看:“烟”是“乱”的,正在“向南”的“月”是“飞”的,“离亭”是“寂寞”的,“江山”突然就“寒”了。
尤其是“江山此夜寒”的“寒”字,一下就把“夜”的气氛给定住了。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好评。这个“寒”字,当然是王勃自身的感觉,和真实天气的关系不大。就算当时是大暑,王勃说它“寒”,它就得“寒”;这就是诗人的权利。
大家都说“寒”字好,我又不是二楞子,当然也觉得好。但是(还说不是二楞子),我尤其觉得“此”字更好。“江山此夜寒”,一个“此”字,说的是巴江蜀山昨天不寒,前天也不寒,明天不知道寒不寒,但在今天晚上,偏偏就“寒”了!为什么?
因为要,离别……离别…………
我猜想,王勃写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时候,他朋友应该是将要走却还没有走,所以才用“乱”和“飞”来形容当时心境之糟糕以及时间流逝之快。说的是不舍。
王勃在朋友刚走了之后,顿感凄凉,这才写完了最后两句。“离亭”“寂寞”了,“江山”也很快地“寒”了。说的是伤感。
短短二十个字,一半说送,一半说别,有章法、有情致,厉害厉害。
至于,他的朋友为什么大半夜才动身远行,我就不好猜了。估计,他的朋友误了时辰,只好把船票改签到晚上了。
这些细节我们就不琢磨了。咱们要知道的是,王勃只写景色,就把送别的境况给交代妥了,这是很值得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