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TED演讲,叫做如何避免“快乐陷阱”。这个视频让我深受启发。
人们努力地追求快乐,却从来没想过快乐也可以是“陷阱”。
首先介绍两个理论:自私的基因和奶嘴乐理论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道金斯将社会学说中的主要论题逐一做了详细介绍,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等。同时,道金斯以生物学研究上的进展及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将生物进化的单元或层次确定于基因,并通过对伦理学语言的运用,说明基因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私”。道金斯认为,基因为达到生存目的会不择手段。比如,动物照料它的后代,从生物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利他行为。但是正是因为基因控制着这种行为,它才能通过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利他行为完成自身的复制,从而使其自身得以生存。显然,所有在生物个体角度看来明显是利他行为的例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拷贝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由于基因掌握着生物的“遗传密码”,所以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进化的关键最终都归结于基因的“自私”。
简单的说,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基因驱使的,包括快乐的感觉。进食之乐,友情之乐,亲情之乐,爱情之乐,这些原始的快乐都是基因奖励给人们的,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大脑多巴胺的分泌,刺激大脑,给人们更快乐的感觉,从而让基因自身更好的延续。
但现在问题来了,视频中提到了一个三方激励机制,即生物行为满足三个条件:1~追求快乐2~避免痛苦3~减少能量消耗。
视频中的演讲者以此做了个实验,这个实验其实已经烂大街了,让一个动物自己选择电击自己或者向自己注射可卡因,从而促进多巴胺持续升高,也就是通过一定的装置,让动物自己决定是否活在持续的非自然快乐中。答案显而易见,所有动物严格遵循三方机制,在持续的刺激中很快的死去。
这种持续多巴胺分泌是会导致快速死亡的!
原因在于这种快乐跳过了基因自然程序,不需要进食,不需要繁衍就能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无法让基因延续,反而让基因更快的走向灭亡了!
这是为什么?
人类花了上千万年演化出了基因机制,之前一切都运行的很好。直到出现了现代文明。
科学的爆炸发展其实带来了人类自身发展的畸形。科学的发展其实在某些隐性层面正在杀害无知的生物,包括人类。
无论是鸦片,还是海洛因。
无论是电子游戏还是网络色情。
无论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
它们都是科学的产物。它们也是快乐的陷阱。
它们是完全满足三方激励机制的神造之物,但是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更快的灭亡。
人类中的高智商群体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他们发现了其中的机会。一些人遂提出了奶嘴乐理论。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避免阶级冲突,方法之一就是制造“奶嘴”、喂之以“奶嘴”——使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意指要使彼80%的人安分守己,此20%的人高枕无忧,就得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
这些奶嘴似乎确实满足了80%的人,但是真相却是他们丧失了博弈的能力和志向,并且失去了延续完善基因的大量机会。
实验中,陷入快乐陷阱中的动物往往在十几天的连续刺激中疲惫死去。它们无法拒绝继续这种快乐的诱惑,一开始,快乐确实存在,但当它变成“瘾”,这种快乐的感觉会消失,因为神经系统有适应性,会逐渐适应新的刺激,此时停下来,反而是多巴胺的刺激减少,也就是说,停下,会让你失去快乐,你已经陷入快乐陷阱中了。
仔细想想,那些熬夜刷视频,玩游戏,看色情电影,躺在沙发上看着肥皂剧,脱口秀,吃着垃圾食品的人,多么像又一个自己电击自己的动物。最终导致的,是更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