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禅宗史193 :灵树如敏

禅宗史193 :灵树如敏

作者: 周脖通 | 来源:发表于2021-03-11 08:04 被阅读0次

    第三十九节 灵树如敏

    长庆大安禅师除了有大随法真这种知名弟子外,还有一个在江湖中颇有名气之弟子,他就是灵树如敏禅师。

    如敏禅师在当时坐镇一方说法如云,不仅禅宗功夫高深,并且有世人眼中不可思议之神通,从而深受信众和地方政府的尊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接引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云门文偃禅师,从而在江湖中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如敏禅师,福建人氏,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其在长庆大安禅师处之学习情况。

    如敏禅师在大安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灵树寺开山说法。

    如敏禅师虽然拥有正宗禅宗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并且是百丈怀海嫡孙,长庆大安嫡子,不过秉性淳朴敦厚,为人心胸宽广,并且不爱多言多语。

    但是,只要有人前来参问禅法,平时寡言少语的如敏禅师立刻就多言多语起来,而且唯恐这些学人不能领悟禅法真谛。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佛法毕竟事如何?”

    如敏禅师一听,立即展开两手。

    佛法,那是无法可说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一旦你真真切切苦口婆心的说个什么出来,还极有可能“说似一物即不中”。

    所以,何妨展开两手示之。

    不过,如果你认为展开两手是表示无法可说,那又不对了。

    当此之时,你即便展手之际就悟入,犹迟半刻,更遑论你还要思维考量,那就更是远离禅意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法身?”

    如敏禅师道:“鼓鸣也吃饭去。”

    法身者,佛之三身之一也,佛之真身也。

    既是法身,自然是无形无状的,自然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法捉摸思维的。

    既如此,如何体认呢?

    对此,如敏禅师开示道,开饭的鼓声响了,你该到斋堂吃饭去了。

    在这里,法身和你身有何区别?

    在这里,什么法身报身应身,还是好好的留意你身吧。

    在这里,别想那么多了,听到鼓声就吃饭去吧,当下,才是一个禅客最该留意的。自由而清醒的活在当下,才是一个禅客真正的生活。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如敏禅师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如敏禅师道:“千年田八百主。”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道:“郎当屋舍没人修。”

    对于江湖中开山弘法的禅师来讲,一般都有人前来参问如何是你的家风之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个禅师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

    但是如敏禅师的回答可谓别具一格。因为别的禅师几乎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家风上下功夫,而如敏禅师的回答,却是在说家风其实是靠不住的,估计“风”一吹“家”就没得了。

    这就好像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田地一样,虽然这块田地也许千年不变,但是它的主人却可以换上八百个。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不到那户人家可以世代永远拥有一块田地,那么我的家风,自然也不可能永远不变的。

    再说了,禅是活法,一旦成为家风,极有可能被固定住从而变成死法。

    这个僧人继续参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也进一步开示道,你没看见那些破败的屋舍无人修缮吗?

    如敏禅师“郎当屋舍没人修”之语和“千年田八百主”之语意思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在用更为具体的事物来说明问题而已。

    在这个公案中,如敏禅师“千年田八百主”之语那是广为流传啊。

    南宋最为顶尖的词人之一辛弃疾就曾经把如敏禅师的这句禅语写入词中,加了一个字变成了“千年田换八百主”,从而使得这句话在中国广为流传,并被很多人所引用。

    可惜,很多人据此认为“千年田换八百主”之语出自辛弃疾,而不知此语来自于如敏禅师之禅话。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作偈评唱道:“来机深辨,有舒有卷。移却案山,重添针线。千年田,八百主,直下承当还莽卤。郎当屋舍没人修,片瓦根椽谁去竖。君不见,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这一天,一个尼姑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瓷钵盂。

    如敏禅师托起这个瓷钵盂问道:“这个出在什么处?”

    尼姑回答道:“定州。”

    尼姑话音刚落,如敏禅师立即就把这个瓷钵盂摔破在她的面前。

    这个尼姑一看,不由得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如敏禅师在广东说法如云,声名远播,很受江湖中人敬重。这个尼姑前来拜访如敏禅师,为了表达尊敬之意,专门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定州产的瓷钵盂。

    世人都知道,定州的瓷器,那可是中国瓷器中的珍品啊。这个尼姑能拿出如此贵重的东西出来送人,足见其很敬重如敏禅师啊。

    可是在如敏禅师眼里,禅法之珍贵,却是胜过瓷器之珍贵的。

    所以如敏禅师托起钵盂勘辩道,这个瓷钵盂是哪个地方产的啊?如敏禅师此问,既是在问瓷器之出处,更是在问“那个”之出处。作为一个出家人,明白“那个”,才是最重要的啊。不然的话,你出家干什么呢。

    这个尼姑不明白如敏禅师的话意,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这个是定州产的瓷器,是珍品哦。

    看到这个尼姑只知道瓷器之来处,却不能明白“那个”之来处,如敏禅师自然是不认可她的回答的。

    既然你的眼里只有定州之珍品瓷器,那么我当场把它摔破在你的面前,如此,一个破烂钵盂,何珍贵之有?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如敏禅师之大机大用,也能看到古代的禅师,可以随时利用一切机会和事情来勘验同行和相互切磋。且不拘一格,道出常情。

    看着自己所珍贵之瓷器被摔得四分五裂,看着自己的好心好意被摔得七零八落,这个尼姑立即就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了。

    那么,这个尼姑要如何回答,才能既保住这个珍贵的瓷器,也能应对如敏禅师之禅意呢?

    五代宋初的清凉泰钦禅师替这个尼姑回答道:“不违此间。”

    五代宋初的泐潭灵澄禅师也替这个尼姑回答道:“老老大大,出处也不知。”

    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这个公案道:“欺敌者亡。”

    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后,曾经挑选了一名苦行僧作为自己的侍者。

    这个苦行僧不仅修行刻苦,而且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如敏禅师对他很是满意。

    这一天,如敏禅师带着苦行僧一起登山游行。不过他们两人走到山脊时,如敏禅师却不让苦行僧随行了,并且叫苦行僧自己下山回去。

    看到师父叫自己下山回去,苦行僧也没说什么,转身就回去了。

    不过没走几步,苦行僧就寻思道,师父到了这里怎么不让自己和他一路了呢?自己是侍者,应该跟在师父身边才是啊。而且这里荒山野岭的,师父一个人终究需要人照顾才是啊。

    想到这里,苦行僧不由自主的回过头来往如敏禅师处望去。

    不过这一看,一下就把苦行僧惊在了那里。原来就在苦行僧回头观看之时,如敏禅师竟然沉入地下去了。

    苦行僧回过神来,赶紧钻到旁边的草丛中躲了起来。师父自己钻到地下去了,他不可能在里面待一辈子啊。既然如此,那么自己就在这里死等他出来吧。

    过了许久,如敏禅师终于出来了。

    看到师父出来了,苦行僧赶紧迎了上去问道:“师父到地下那里去了啊?”

    看到自己的行踪被侍者发觉,如敏禅师只得如实告诉他道:“我与这里的山神有旧交,他请我来叙话,所以我就到他那里去了。”

    随即如敏禅师又对苦行僧道:“我的这点闲事,你可不要到处讲啊,免得引起大家的闲话。对于禅者而言,那是要做到明心见性的,如果把注意力和心思放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忘本逐末啊。”

    不过,对于这种神异之事,这个苦行僧实在无法憋在心中,终于把事情说了出来。自然,大家对如敏禅师就是敬上加敬了。

    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后,日来夜往岁月更替,不知不觉竟然过了二十年。

    一个禅师主持寺院二十年,这本来没有什么的。可是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二十年来竟然都不请人担任首座一职。

    要知道,一般的禅寺,都有首座的。而且很多禅宗史上的大宗师,都曾经担任过寺院的首座,比如黄檗希运和兴化存奖。

    寺院的僧众对于如敏禅师多年不请人担任首座自然是议论纷纷的。但是如敏禅师却并不在意,他起先对着大家道:“我首座生也。”自然,僧众们听得一头雾水。

    过了些时日,如敏禅师又对着僧众们道:“我首座牧牛也。”

    又过了些日子,如敏禅师又对着僧众们道:“我首座行脚也。”

    自然,寺院的僧众们依旧听得云里雾里的。

    公元911年的一天,如敏禅师忽地命令寺僧敲钟集众,僧众们听到钟声后赶紧来到法堂集合。

    如敏禅师对着大家道:“你们不是老叫我请首座吗,现在就和我一起到三门外去迎接新来的首座吧。”

    说完后,如敏禅师就带领着寺院僧众来到三门外等候新来的首座。

    如敏禅师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是别的人却是满肚子疑问,因为大家根本就没有谁听说那个首座要来啊,那么现在大家站在这里又要迎接谁呢?

    没多久,一个四十多岁神采奕奕的僧人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此人就是刚礼拜完六祖慧能大师真身,然后前来灵树寺参访的云门文偃禅师,

    如敏禅师看到文偃禅师来了,立即笑着迎了上去,然后对僧众们道:“此人就是你们的首座啊。”

    随即如敏禅师就和僧众一起把文偃禅师迎接进了寺里,并且直接安排文偃禅师来到早就准备好的首座寮安歇。

    文偃禅师在雪峰义存禅师手中拿到毕业证书后,便一直在江湖中四处参访,当时江湖中许多声势喧天的禅师,文偃禅师都去拜访过。

    后来文偃禅师来到了广东韶关市南华寺礼拜慧能大师真身。自然,对于此时在韶关市灵树寺弘法声势浩大的如敏禅师,文偃禅师当然是要去参访的。

    只是,文偃禅师也许没料到自己刚进灵树寺的大门,就被如敏禅师迎请为首座了。

    而如敏禅师和文偃禅师素未谋面,却能感知到文偃禅师“生也”、“牧牛也”、“行脚也”,并且能预知文偃禅师某天会来到自己的寺院,从而能提前来到三门迎接。如敏禅师的预知功夫,实在是高深奇妙啊。

    自然,寺院的僧众和周围的信众对于如敏禅师那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一个个都把如敏禅师当做神明来看待。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如敏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如敏禅师道:“老僧无语。”

    随即如敏禅师反问此僧道:“忽然上碑合著得什么语?”

    看到师父发问了,旁边接连有好几个僧人站出来下语回答,不过都不契合如敏禅师之意。

    于是如敏禅师对提问之僧道:“你去把首座请来。”

    不一会儿,文偃禅师来了。

    如敏禅师把刚才的话语给文偃禅师说了一遍,文偃禅师一听,马上就说道:“这不难啊。”

    如敏禅师马上追问道:“著得什么语?”

    文偃禅师道:“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但云:师。”

    对于文偃禅师的答语,如敏禅师感到非常的满意。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实在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禅师们那是各抒己见各显神通的。

    不过,如敏禅师却说自己无语。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却从不承认自己有法可得,更不承认自己有法可说。

    而且,禅,那也是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那也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既如此,那我还说个什么呢?我只能无语了。

    看来,如敏禅师那是深知禅之真谛的啊。

    不过,自己明白了,并不代表自己的学生们也明白了啊。所以如敏禅师马上勘辩自己的学生道,如果哪天我圆寂了,老僧无语这句话该如何刻在石碑上呢?

    如敏禅师这个问题实在有点不好回答的呢。既然要上碑,自然是有字的。可是如敏禅师明明白白的说了,我无语。那么既然我没有说个什么,你又记个什么呢?你一旦刻上什么字,那么就违背了我无语之意了啊。

    面对如敏禅师这个问题,旁边好几个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答语,可是如敏禅师都不满意。

    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不能使自己满意,如敏禅师只得对提问僧人道,你去把文偃首座请来吧,到时也让你们看看首座是如何应对的。

    按照宗门辈分算的话,如敏禅师那是文偃禅师的师爷了。所以听到如敏禅师召唤,文偃禅师赶紧来到了如敏禅师面前。

    如敏禅师把先前的情况给文偃禅师说了一下,然后问文偃禅师如何应对。

    文偃禅师一听,马上说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啊。

    如敏禅师一听,立即追问道,碑上著得什么语?

    文偃禅师回答道,如果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只回答“师”一个字就够了。

    文偃禅师说法惯用一个字,江湖中人称之为一字禅。对于师之一字,乃是说达摩西来传法,他是中国禅宗之初祖,自然是师了。达摩所传之法,至今大家都在学习着,所以其禅法,同样足以为江湖中人师法的。

    而且文偃禅师师之一字颇为高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这就好比有人问如何是江湖水,水。此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其中的微妙之处,实在不是文字所能详尽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佛印了元禅师作偈评唱道:

    灵树当初密对扬,时中文采已全彰。

    后人不见云门老,一字千般谩度量。

    南宋佛照德光禅师作偈评唱道:

    师之一字见还难,直下应须透祖关。

    纵使祖关开正眼,前头更有万重山。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师之一字太孤危,文彩全无作者知。

    不领韶阳提起处,且从默处认残碑。

    如敏禅师在灵树寺说法如云,并且以神通闻名于江湖,自然就受到了当时主政广东的刘隐(后统一岭南为南海王)、刘䶮(刘隐死后,继任其职,后称帝,即五代南汉高祖)兄弟的尊崇。他们兄弟二人不仅经常邀请如敏禅师前去说法,并且每当自己有什么事情捉摸不定的时候,就去请如敏禅师给他们拿主意。而且一旦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他们更是直接来到灵树寺,恭请如敏禅师给他们指点迷津。

    对于地方主政者的这些请求,如敏禅师几乎是来者不拒的,并且每次给他们说什么,从来没有不应验的。所以,后来刘䶮不仅礼拜如敏禅师为师,还赐予如敏禅师“知圣大师”之号。

    自然,如敏禅师这种高僧就更加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尊崇,从而也为如敏禅师在广东弘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公元918年,已经成为皇帝的刘䶮准备起兵夺取被马殷(时为后梁楚王、天策上将军)占领的部分岭南属地。这等大事,自然要去找如敏禅师问问前途吉凶的。

    于是刘䶮立即来到了灵树寺,准备找如敏禅师一决臧否。

    不过,如敏禅师早就预知刘䶮要来找自己咨询出兵之事。

    老子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所以,对于这种征伐大事,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生灵涂炭的大事,如敏禅师觉得自己是不能给他出主意的。

    不过,刘䶮毕竟是一国之君,他当面咨询自己,自己要是不说点什么,肯定交不了差。可是说点什么,却又有违自己之志。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看来,自己只有一“走”了之了。

    所以,当刘䶮兴冲冲的来到灵树寺准备见如敏禅师时,主事僧却告诉刘䶮道:“启禀陛下,师父先前已经坐化了。”

    刘䶮一听,不由得勃然大怒道:“如敏师父多久得的病啊?怎么说圆寂就圆寂了?”

    因为刘䶮经常见到如敏禅师,自然是知道如敏禅师平时都是好好的。而且如果作为帝师的如敏禅师生病了的话,一定有人汇报给自己的。怎么自己今天来,如敏禅师说没就没了呢。

    面对皇帝的询问,主事僧回答道:“师父不曾有病,先前还封了一个函子,说是等陛下来了交给您。”

    刘䶮接过函子并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纸帖子,上面写道:“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刘䶮看后,立即领悟了如敏禅师之意,于是不但取消了出兵之事,并且还按照如敏禅师的意思,拥立文偃禅师开堂说法。

    如敏禅师圆寂后全身不散,让人啧啧称奇。而刘䶮自然操办了如敏禅师的后事,并且修建墓塔安置了如敏禅师之全身。

    如敏禅师自己不仅禅宗功夫深厚,并且颇有神迹现世,所以深受广大信众和当政者的尊崇。

    但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自己生命的后期,提携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出类拔萃的宗师之一云门文偃。

    文偃禅师在灵树寺当了七年的首座,虽然此时的文偃禅师参访过许多的绝顶高手,并且已经得到过雪峰义存禅师之印可。但是他在灵树寺,自然是会和如敏禅师师资唱和的,自然是会学到如敏禅师的一些功夫的,不然的话,文偃禅师不可能在灵树寺浪费七年的时间。

    不但如此,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如敏禅师还把文偃禅师推荐给了当时的皇帝刘䶮。而刘䶮不但拥立文偃禅师主持灵树寺,并且帮助文偃禅师在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山修建了“光泰禅院”,这就为文偃禅师在两广弘法并且成立冠绝天下的云门宗奠定了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所以,对于文偃禅师而言,如敏禅师功莫大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宗史193 :灵树如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cb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