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他的错误在于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然后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想盲人摸象一样,以点带面,好的就全部肯定,坏的就全部否定,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正所谓好的什么都好,差的什么都差,以一及面,产生的认知偏差,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好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差的破罐子破摔,不求进步。
在我们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晕轮效应的事例。比如一位同学成绩很好,能管理好班级,我们就会认为他品德也好,什么都好。晕轮效应会误导我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我曾经也出现过这样的失误。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九年了。这位同学现在已经读大学了,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任何一个学生。
她叫小彤,是我们班的班长,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她们读五年级了。刚接守这个班,我向前任老师打听了这个班学生的情况,班主任对她的评价很高,她成绩好,集体荣誉感很强,管理能力也强,是老师的好助手,我也我也观察了她一段时间,在我们面前确实表现得挺不错,于是我选她继续当班长。可是时间一长,有学生向我告状说她背后会假建管理班级的名义欺负班上的另外一个小婷同学。 我当时觉得可能是同学对她的误解,也没有当回事。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学生向我报告:小彤竟然带着班上几个女同学在马路上欺负小婷同学。那条路是小婷的必经之路,她们几个女同学拦到她的去路,不让她回家,我当时一听觉得不可思议,这可以算是小小的校园欺凌事件。我把她找来询问她事情的经过,她既然熟视无睹,看着她这样的样子,我很是生气。 经一番调查,发现原来她们都喜欢和班上的一位男同学玩,但是那位男同学却特别喜欢和小婷同学玩,因为小婷同学长得好看,人也好讲话。而小彤同学出于嫉妒,觉得那位男同学应该和她玩,于是她就带领着几个女同学拦到小婷同学的去路,威胁她不许和这位男同学玩。
我把她的几个同伙全部叫来询问情况,证实之后再把她的父母叫来。从侧面打听晓彤同学在家里的情况,他的父母和我一样,也觉得不可能,后来在几个同学的证实下,大家才相信这件事确实是小彤所为。我把她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和她讲道理,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我们还是小孩,我们玩的好的人就一起多玩一些时间,玩的不太好的同学,你可以跟人家交朋友,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跟人家交朋友也没有关系,但我们不能欺负同学,这是校园欺人事件,是犯法的。后来小彤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向同学陪礼道歉,表示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事情了。
从这件事发生之后,我也在反思,我们总会习惯地把成绩好的孩子看作是优秀的孩子,觉得他什么都好,而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总觉得他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要跳出这种晕轮效应,公正客观地评价任何一个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