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问我,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说现在到处都在宣扬快乐教育,到处都在说不能打孩子、骂孩子、逼孩子,一定要遵循他的天性,不能扼杀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看到周围人都在给孩子准备各种提前量,就很苦恼,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才正确?每每逼孩子学习时,总有深深的负罪感,觉得是自己无能,没办法做到特立独行,没办法让孩子既学习又快乐。
很苦恼。
--------------------------------------------
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很多人的共同困惑。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一直有一个灵魂拷问:到底是该逼着孩子学习,还是让孩子遵循天性,让他们拥有快乐的前10几年?
认同该逼孩子学习的,显然认为校园里的成绩、学习到的技能和未来是绑定的,至少是深度相关的。
这是很多家长自己走过的路,也是最熟悉的路,很多家长回想当初都会说“假如当初没有父母逼着我,可能我现在就……”这个句式非常熟悉,周杰伦也用过,并写了《听妈妈的话》,很多家长也是打心底里这么认为的。
另一些家长或许受自由思潮的影响,也可能是家境逐渐优渥,就不希望孩子再走上这条路,他们希望孩子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并把孩子的快乐作为除健康以外的头等大事。
这种想法大都来源于“底气”。毕竟山沟沟里没别的出路,只能苦上十几年来换取未来的几十年;而家长本身实力强,则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容错空间——最大不了的情况下,靠着家长的资源也不会太差,大不了回家继承百亿家产——于是就更容易选择让孩子释放自己的个性,只要人格和价值观不出大的问题,其他都是小问题。
哪一种家长的做法才正确?
首先,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应该没有人会说成绩好不如成绩差,学好技能不如没学好吧?
但学好是不是一定要靠“逼”?显然最优的答案,当然是引导孩子,让孩子自主地爱上学习。
可这就很考验家长的引导能力了——你会发现得出“正确答案”很容易,可臣妾是真的做不到啊,大部分家长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你当然可以说“那就是家长的事了,家长该自我提升”,是,没错,可是正如认真学习也会有最后一名一样,如果家长学无所成,是不是就没有教育孩子的权利了呢?
当然不可能,他们也都有生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权利。那对他们而言,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对这些家长而言,“逼”还是比“快乐教育”要好一些。
人的惰性有多强大,已经远离校园的你们应该感受到了来自基因的深深恶意,你们有几个人会自动自发加班干活,或者利用一切时间自我增值?
很少吧。
曾经有人问我的父亲,说你逼孩子读书、逼孩子学书法、学这学那,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喜欢什么?
我父亲淡淡地说:
孩子喜欢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他今天喜欢了,明天可能不喜欢了,就算再喜欢的事物,迟早也会到枯燥练习期,都由着孩子,那孩子唯一喜欢的只有玩。
孩子幼小的心智,无法理解技能和知识的长远影响,而任何技能和知识在精进的过程中,一定会反复直面不舒适区。如果家长已然做不好引导,又舍不得强迫,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与其说这类家长的这种做法叫强迫,不如说这是他们对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和社会现实以后的无奈选择。
他们非常清楚,这么逼孩子不一定就能让他成才,但至少增加一点点概率,这是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唯一能做的了。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培养出了一个个“标准品”,扼杀了孩子原本的个性和创造力。
可事实上创造力也没那么多童话,无论是爱迪生发明电灯,还是莫扎特写出经典,都是无数枯燥的积累,和无数次试错一点点耗出来的,就连牛顿那个全世界最重要的苹果,也必须依赖99.99%的前期进度,才得以填满那剩下的0.01%。
快乐教育,是有智、有钱、有闲家长的专属,如果不具备,就还是老老实实的,不丢人。别最后整了一堆快乐教育,结果人家孩子随便什么学校一毕业,爸妈给钱给光环成了创业明星,你可就傻眼了。
就跟那个著名的故事一样:
一个砍柴的跟放羊的聊了一整天,结果天黑了人家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记住你是砍柴的,跟放羊的学个什么劲儿。
--------------------------------------------
蔡垒磊:著有畅销书《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2017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中信最受欢迎作者,2020年当当影响力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视频号: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后台回复“财富”,即可免费获得几十篇财富文章合集,彻底清洗你的财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