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念的演讲
所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一行禅师有一个学生,曾经受邀去参加一个论坛介绍正念。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演讲台上发挥得非常好,场上掌声雷动。
论坛结束后,这个学生跑去问一行禅师对这场演讲的评价,结果一行禅师却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了,这种演讲不在正念的状态之中。
演讲者在演讲前毫无准备,才会在演讲时随心而动,随缘开示。演讲者应该做到的是,看到当下需要讲些什么就讲些什么。
二、正念的饮食
孔子在《中庸》中讲过一句话,叫作“鲜能知味者”,古往今来的人每天都在吃饭,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而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乔·卡巴金在演讲前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给每一个观众发三粒葡萄干,让大家一颗一颗地吃下去,而不是囫囵吞枣。
因为如果我们吃东西都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一口吞下,那还能品尝到什么味道呢?
一颗一颗地吃,一下一下地慢慢嚼,你可能会发现那颗葡萄干格外甜,你就会进入到正念的状态。那个时刻,你的所有注意力都在当下的那一件事上,你就会安住当下。
卡巴金认为,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从doing变成being。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远方,却不清楚自己当下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被惯性裹挟着前进,麻木着,昏昏噩噩着,就这样度过了一生。
其实,人生根本不在未来,也不在过去,人生唯一能够体验到的地方是此刻。
三、禅宗的典故
1.拈花微笑
相传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佛祖只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场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付嘱摩诃迦叶。”
意即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摩诃迦叶,从此摩诃迦叶就继承了佛祖衣钵,并创立了禅宗。
2.断臂求法
禅宗第28祖达摩远赴东土开创了东土第一代禅宗,他被称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相传达摩曾在嵩山上面壁,慧可(求道成功后的法名)前去拜谒和求道,达摩不理。
慧可就站立在洞外,即便大雪及膝,其决心也不动摇。达摩看到后略有迟疑,慧可当下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以表决心。
终于达摩开口问道:“所求何事?”慧可答:“我心不安,求大师替我安心。”达摩答:“将心来,与汝安。”慧可不明:“我觅心了不可得。”意即他找不到自己的心。达摩答:“我为汝安心静。”意即达摩已经为慧可将心安好了。
慧可大悟,成为禅宗的二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人心不安的时候,只需要关注本心,心自然就安了。
四、善护念
樊登老师谈到,他曾经和一些企业家一起去沙漠里徒步,走完30多公里后要在帐篷里接受教练的拉伸。大家听到帐篷里传出杀猪般的叫声时都很害怕,担心自己忍受不了拉伸的疼痛。
樊登老师就告诉大家正念的练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要盯着那个疼痛的感觉,照顾自己的情绪,感觉就会好受很多。
于是,轮到樊登老师时,大家都来围观他。他在接受拉伸时,体会那个酸胀和疼痛的感受,身体果然就没有出现强烈的反弹和抵抗,因为他在照顾自己的疼痛。
不只是疼痛,愤怒也是这样,当你出现愤怒情绪的时候,学会去观察和关注它,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会渐渐归于平静。
这就是《金刚经》里提到的“善护念”,善护念,就是要去观察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什么是“我”?在心理学的定义里,“我”是我的观察者。当你能够去观察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情绪的起和落,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佛祖在成道时,曾悟道:“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着光明的佛性,上天堂不增,下地狱不减。
但是这个佛性却被积习给遮蔽了,无生累劫。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积习,改变惯性。
善护念也是要专注于呼吸。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昼夜交替帮助我们自主呼吸,很多情绪就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所以,呼吸非常重要。当我们有了烦恼情绪的时候,只要专注于当下的呼吸,那种烦恼的感觉就会减弱很多。
佛教有言,人有八苦,求不得,怨憎会,爱离别,五取蕴,生老病死。但是,樊登老师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痛苦。这种感觉会使得你加倍放大痛苦,你会认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倒霉,其实不然。
那么,如何通过正念应对不良情绪呢?樊登老师现身说法,他提到自己有一次过年回家,由于时间太仓促只买到了硬座的火车票。他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车上非常拥挤,气味各异,环境特别吵闹,而他却要坐通宵的车。他坦言到,刚开始非常不适应。
但是后来他看着周围的众生相,每个人嬉笑怒骂,神态不一,他的内心始终保持正念,慢慢体会到这就是生活,渐渐生出一种乐在其中的喜悦。
面对无常,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正念,体会和照顾自己的情绪,你会发现无论你身在何处,其实都是一种静坐。
结 语
人非圣贤,不良情绪在所难免。当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来袭,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逃避和抵触,而是体会它,照顾它。善护念,心方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