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17079/ded270c54cb2858b.jpg)
昨天兴冲冲地看完了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意犹未尽,又从电脑上找到电影观赏一遍。我总是这样,看完了小说,还想看看电影;或者,先看电影,再读小说,喜欢比照着理解一部作品。
看完电影后,我不得不发出感叹:电影表现的内容太少了!
电影中唯一能打动我的,是斯琴高娃老师那苍老又清晰的旁白。
她的声音、她那出现不多的几个镜头,将小说中的“我”演活了。一个优秀的演员,真的可以把纸上的文字演绎成真实的生活,哪怕就那么几句话、几个镜头。
或许电影受了时间的局限。2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90分钟的电影,确实无法表现出小说所有的内容。但电影的整个故事脉络和小说原著相差甚远,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用心读过原著。
![](https://img.haomeiwen.com/i6217079/b2d028c34d23f56f.jpg)
小说中的“我”经历了两段幸福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和婚姻,电影里的“玛丽娅”却只经历了一次婚姻,只有“瓦罗加”一个丈夫。
小说中有好几处关于“黑熊”的情节,电影里却一个都没有。
小说里把母亲的舞姿描写得只有天上有,电影里却只有重复的那几个舞蹈动作……
小说中的萨满服装,应该是鄂温克族独有的民族特色的各种图腾印迹,电影中很难表现出来。
除了情节上的改动外,还有很多人物都未能出现在电影中,比如第四代以后的人物及命运,电影中几乎全部删掉了。
小说中的山林草地,山川河流,薄雾笼罩着整个山谷,阳光穿透云雾洒下温暖的光芒,处处都是令人心神向往的人间仙境,电影中的景物晦暗冷涩。
驯鹿,小说中那么美好的动物,食苔藓喝露水而生的人间精灵一样的神兽,电影中出现的数量和镜头非常少。
我理解的这部小说如同从远古民族吹来的一阵自然,清凉,又带着几许苍凉的清风。电影则侧重表现时代背景下鄂温克民族沧桑巨变。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直接看这部电影,就会看得云里雾里呢。
读了原著再来看这部电影,感觉是在喝一碗兑了一半白开水的好酒,能闻到酒香,却品尝不出醇厚的酒味儿。
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乘兴而看,败兴而叹!极少能碰到影视比原著还好看的作品。大概因为很多优美的、有意境的、独特的文字,只能通过读者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想象吧。
能够通过影像去表达的东西,大多是人们眼睛可以看到的东西,而那些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的东西,影像真的比不了文字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217079/25e4365c42381d1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