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慢茶单。
8月中旬悄然到来,在上旬中你的8月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了呢?
8月上旬,我已完成6个目标,其完成率为26%,待完成目标17个,均在8月底完成。
8月上旬,我的整体状态为:平和且沉浸式。
那是什么样的平和和沉浸式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01、重新定位我的个人标签。
相信有留意我最新状况或是有看过我文章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在作者介绍那里已进行了更新。
从原来专注个人成长实践者,更新为现在致力于成为一名成长型的生活博主。
这不是我突然间想出来的定位,是经过我长期的思考与观察得来的。
虽然我只做个人成长(自我管理方面)的咨询梳理,但认真琢磨其梳理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困惑较多一些。
而我也在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自我管理的知识点践行到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写的文章标签一栏中也计划要写一些关于生活中的记录。
每一次的更新个人定位,也意味着我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02、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我没想到8月我会链接到写作群,也没想到我有一天会成为领读分享人。
这些没想到,源于我的一个下意识想法:
既然我已经养成写作的习惯了,即使更新的频率不高,但我还是想慢慢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想要提升写作水平就不能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思考模式中,我需要去链接更多同频人一起交流探讨才行。
其实,在5月份我已经链接到一个写作群了,刚开始建群时群主的积极性和热情度直接飙升,没想到,随着建群的时间长了,直到我退群的那一天起,群里最后一次互动也是停留在刚开始建群的第一周。
我想同为自媒体的群主,一定是为自己的工作忙碌奔波,才没有时间顾及到业余时间建立的写作交流群。
本以为经过这次略有失望的经历后,我就不会再次链接写作群了。
没想到,在7月我再次链接写作群,这一次的写作群群主有着清晰的规划,去践行自己所想到的社群运营。
我还在和群主认识不久的时间里,直接和群主语音聊了一些关于社群的运营以及方向的敲定情况。
这是我少有的经历,也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但没有经验的活动当中。
例如:8月的主题为:阅读快乐,每一周有一个人领读分享一本书。
8月的第二周是我领读,我选择了一本阅读起来轻松,且很符合大环境下很容易焦虑我们的状态书籍——《生活蒙太奇》。
在这次的分享当中,我明确且直接向群主表达了,我擅长文字分享,不擅长语音分享。
语音分享可以,但我会根据我提前写好的分享稿来进行念,这会让参与的小伙伴来说没有一点热情,只听到机械般的念稿,如果是这种情况,干脆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更擅长什么形式的分享。
这也是我第一次写领读分享稿,刚开始书写一点头绪也没有,只好先把书进行再次阅读,再看看自己之前写得书评,看看有没有一点思路。
于是,我先罗列分享大纲,也就是分享流程,然后在阅读思考方向和领读总结那进行详细的拓展就可以了。
没想到,第一次的领读分享,受到三一写作群小伙伴们的喜欢与认可。
看来只要明确自己的分享思路后,分享起来就不会是太困难的一件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03、关系的流动
还记得前段时间,在睡前去刷小红书,看到一个帖子说:所有的关系都是流动的,不管流动的方向是好还是不好,它都是流动的过程。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月上旬,我也看到了我身边关系上的流动。
(1)小六儿提前找我闲聊
一直有关注我的小伙伴对小六儿很熟悉了,我和她每个月都会互相分享彼此的状态。
这个月,我们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或者说这个转折点都在,只是之前的我们碰撞没有这次的激烈。
8月初,小六儿一早上发给我说:“不要忘记写复盘喔”!
这句话看得我莫名其妙,一是写复盘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我曾出现过状态不好延迟写复盘文章,但最后我一定会去写复盘文章。
二是小六儿没有写复盘的习惯,往常都是我写好文复盘文章私发给她,等她有时间了我们再一起交流。
由于小六儿一上来就说了一句,不要忘记写复盘。我也没想明白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我直接回了一句:“我没有忘记呀,计划今天写啊”。
随后,询问对方今天找我有什么事情,没想到对方还在我回复的“复盘”事情当中,还觉得我这人怎么这么较真,我只是提醒你写复盘而已,又没有说什么。
我无奈选择了我们回复的信息说道:“我只是根据你的问题来进行回答而已,下面的话就已经在其他事情上了,没有和你较真在复盘的事情上。”
说完这话,对方才意识到我俩刚刚交流不再同一个频道上,也才开始表明来意,说:“没有什么事情,就是不再状态上”。
“我没有记错的话,这种情况已经在你身上出现过好几次了。”我说
“是的呀,可我就是不由来的不开心”小六儿说。
作为一个在线上认识这么多年,还算聊的来的小伙伴,我就顺着小六儿的思考思路来进行梳理。
梳理到最后我意识到小六儿的思考模式,与大部分人有所不一样,就是针对每一个思考方向要清清楚楚,如果她的思考问题时一下子不能接收上,就会出现各种钻牛角尖。
她就会这样思考: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这样?你说的这种情况怎么没有耶,那是不是书上说得这种情况不对啊?可我没有做什么事情觉得是开心的,觉得我付出了,有收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她这里的钻牛角尖,就是习惯性一出口就否决每个人给她的提议,把自己困在了个人的思考模式里,她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
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思考模式,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她最让人不理解的是,既然不能接受每个人给她的提议,那为何还要继续要别人给她提议呢?
给了提议还否决别人的,时间久了,别人自然而然也不愿意给提议了,只会在一旁倾听。
别人也只能做到倾听,别的事情也帮不上忙。
她不会说,原来是这样吗?那我去梳理看看是不是存在这种情况,如果不是的话,我还可以怎么样去梳理……这种情况思考模式,当然她的思考模式也没有错,只是相对来说比较检验一个人的梳理引导能力而已。
我发现了小六儿的思考模式后,提议她去了解“什么是情绪内耗,出现内耗后,该怎么去调节”的相关问题。
自那以后,我俩再也没有互动过,即使我给她发了我的复盘文章,她也是没有一点点回应。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以前发生过我俩产生了摩擦会各自退一步,但这一次的摩擦,我感觉很难可以磨合。
在一开始我回复其复盘的话题时,我从她的文字当中已经感受到强烈的指责:
你怎么可以这样,我要的是你对我情绪上的安慰,而不是一上来就和我较真。
随后,我询问她:“你要我安慰你什么?”
我如此直白的询问让对方,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但我知道,这加重了对方对我不满的情绪。
我和小六儿一开始就定义错了同频人的意义,以为只要相互陪伴成长,可以相互理解,就是同频人。
却不知,同频人中的相互理解,也包括了情绪,没有谁会一直是谁的情绪容器,也没有谁是谁的救赎,救赎的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
当情绪来临时,寻找好友倾诉是一个很好的梳理方式,但不该将自己的情绪推给对方,让对方负担起你恢复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个人的,恢复平静地情绪,也只能是个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2)不常联系的小伙伴,找我聊聊
上旬,有两个不常联系的小伙伴都找我聊聊。
原因竟是他们当下的状态都不是很好,看到我的朋友圈动态知道我的状态保持得还不错,也一直关注我的动态,就和我聊聊。
在闲聊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中让他们有些郁闷的情绪已得到了一些缓解。
我把小六儿和不常联系的小伙伴的事情放在一起梳理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是属于关系上的流动。
我和小六儿的关系流动于摩擦,和其他小伙伴流动于好的交流氛围。
也让我看到了,不管其关系的流动如何,都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也可以说是个人魅力的使然。
你的8月上旬过得怎么样呢?欢迎留言和我一起分享!
注:文章首发于同名公众号。
作者简介:
慢茶单,95后理性摩羯女,用文字记录成长,专注个人成长实践者。致力成为一名成长型生活博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