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生活不可少
我们的社会结构已悄然间从“物质架构”向“知识架构”转变,相应地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知识化、信息化是其标志,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源。未来已来,我们已经不缺物质,产能已然过剩,未来的稀缺品是是精神粮食,是知识型产品。
那么,一个拥有精神生活的人才可能是真正具有未来适应性,其中丰盈的精神力、丰富的想象力、丰沛的创意力,构成了一个人的幸福力。
二、社会情感不可淡
社会情感力,最终要归为公民意识。2018年8月我在《社会情感力》一文中谈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让人长成他自己,而非长成某一模式下、某一体制下的“他人’”。
拥有社会情感力,首先注重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的养成;再者就是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这个“自我”包括:他人自我、学校自我、学校自我、社会自我、未来自我等,要养成正确的自我感念,陶冶健康明媚的心态,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最后社会情感力属于公民意识范畴,对应着社会责任与社会参与。
三、国际视野不可窄
家国情怀炽烈的人,自会有宏阔的国际视野。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人不自大,不盲从。任何排外,不能虚怀若谷地吸纳,就是一种自塞耳目,自断源头活水。
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有根的人,才有真正的站立与眺望。一个不能从少年时代就“睁眼看世界”的人是不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很多时候,格局的缺失是任何才能所难以弥补的。
金辉 凌晨四点于天目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