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一个人做的,从来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是对从前的龚老师的写照。长久以来,一个人上班,一个人早餐,一个人去习惯着享受孤单;一个人下班,一个人晚餐,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一个人……
偶像包袱害死人。白瞎了我这么好的染色体。
主要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
我一个狗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不是挺好吗?
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是一种美德吗?
后来在剽悍行动营的一次辩论中,我才开始系统思考这个问题。
我意识到,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是一种美德。
一 界定
怎么恰当定义“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说给人添麻烦是杀人越货、烧杀淫掠这种反社会行为,那么,对不起打扰了,龚老师面壁思过,不再继续叨逼叨了。
“不给别人添麻烦”首先不是指称反社会内容,其次,考虑到讨论某种行为“是还是不是一种美德”,意味着这个疆界是模糊的,是需要审慎思考、明智决断的。那么像尊重学校、学院和班级规定,按时完成相关任务,像开车时礼让行人,当然是一种美德。也就是说,那种因为不遵守组织内部的规则或社会规则习俗而给人带来精力、体力、财力的消耗的行为,不属于我们讨论的“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
另外一种,就是以自我受损为代价,减少他人损失和避免给人带来不利的行为,单纯利他的行为当然是美德。
所以,综上所述,反社会的、不守规矩不尊重规则的“给别人添麻烦”,对其的道德评判都是明确无疑的,而那种利他的“不给别人添麻烦”当然也属道德和美德的范畴。
那么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在双方人际互动的过程和空间里的“给别人添麻烦”,“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是一道有关于人际关系的心智成长题,是关于在一个双方或多方的社交关系/社会关系中,通常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目标,而占用对方精力、体力、财力、人际网络等资源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美德吗?
这样的讨论才有道理、才有意义、才有看点、才有对心智成长的启迪!
二、讨论
龚老师以为,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是一种美德。因为:
第一,由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总是存在信息和资源不对等的情况,总是会有一人向另一人、一方向另一方提需求、提要求的情况,需要有一方提供信息、做出特定行为、提供某些资源,这种提要求其实就是“添麻烦”。而整个的项目、事务的运转、整个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可以说都是在这种添麻烦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都秉持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美德,那么既无法推动社会事务、也没法建立社会关系,何谈是一种美德?
第二,在家庭成员之间和恋人之间这种亲密关系中,给别人添麻烦其实就是表达“我需要你”的方式,站在被麻烦的一方来看,其实是在“被需要”,而被人需要正是一种幸福!——被人需要难道不是一种幸福?而怎么体现被人需要?不就是对方总来“麻烦”我吗?不就是对方离不开我吗?
韩剧《请回答1988》中,wuli正峰和正焕的妈妈罗美兰回老家探亲前千叮咛万嘱咐哥俩和老公,生怕他们处理不好吃喝拉撒的家务,结果几天后,妈妈回来的时候,看到家里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却一直闷闷不乐。弟弟正焕看出了妈妈的心思,捣鬼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鸡飞狗跳,妈妈却一下重振雄风,打儿子、骂老公、收拾烂摊子,心里却是神清气爽开开心心。为什么儿子和老公不给妈妈和老婆添麻烦,罗美兰却不高兴?为什么不仅是添麻烦了,分明是处心积虑的捣乱,却让妈妈快乐开心起来?因为妈妈重新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幸福!
第三,“给人添麻烦”是人际关系成功经营的心法。正是在向对方表达需求的添麻烦和回应需求、解决麻烦以及下次双方交换位置添麻烦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才不断密切、不断升温的。
有一句带有庸俗意味的话:“关系越用越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就亲密了!分的清清楚楚,反而显得生分。”抛弃其中“厚黑”、功利的成分,我们做一点有限度的分析:这句话准确讲清了人际关系互动的通常过程。那些认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的,其实就是那种“分的清清楚楚”的孤寒寡人。
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是一种美德,它只会阻碍你建立健康有效的人际网络,妨碍你借助人际关系的力量以及在群体互助的动力中,进步成长,抢占头部。
综上,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是一种美德。认为这是一种美德,才是一种孤僻冷漠、独善其身的自我封闭。认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往往只是一种拒绝深层互动的失败者心态,它对个人成长完全弊大于利。
最后说一句,从形式逻辑上,龚老师持的这个观点并不意味着在肯定“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是一种美德”绝不等于“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非A不是B,绝不等于A是B。就像“不会飞的动物不是鸟”绝不等于“会飞的动物就是鸟”。还可能是哺乳动物,还可能是飞鱼,也可能是鸟人!
网友评论
期待作者继续更新佳作,将继续关注欣赏,也期待各位围观的朋友关注我们的专题和「舍得_之间」
http://www.jianshu.com/c/a4fe06087cf8 欢迎投稿 分享爱与智慧 感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