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现在走在路上,发现乞丐越来越多,路边还有乞讨的背包客、残疾人,大部分人看到会选择立马走开。很多人都已经分不清真假,他们是职业还是真的太贫困。前几天火爆朋友圈罗一笑捐款文章也是一个骗局。我在想,有一天有一个这样真实事情向大家求助,大家还会相信,大家还会捐款?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
改革开放之初,大陆开始引进外国电影,打开了一个外面世界的窗口,也留下了不少经典。不过当时最震撼和争议的却是现已被遗忘的1982年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这个电影的情节其实很简单,讲的是几个登山运动员遇险,两只救险队克服困难营救他们的故事。我有个亲戚当时在本市最大的日报工作,据她说,电影上映之后,报社就被读者来信给淹没了。(当年没有微博,电话都少见,读者来信是唯一的反馈表达方式)
绝大多数的来信是表示不相信:电影故事可能是真的吗?瞎编的吧?美国人都那么自私,怎么可能去救别人呢?美国这么腐朽的国家怎么可能有雷锋?
一部分来信试图分析解释:这是加拿大的故事吧?是不是救人的有大笔奖金?
少部分是老革命的:电影院怎么能上映这种颠倒黑白美化敌人的东西?
报社在几天后特地登了读者回馈:这部电影的故事是虚构的,现实里的美国人还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
很快这部电影就从影院消失了。
- 02 -
扶起倒地的老人后被讹,以后人们见了摔倒的老人就会绕道而行;路上骗人的专业乞丐多了,人们会对真正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视而不见;医生对患者采取专业的治疗方案却被家属质疑、辱骂、殴打,就别怪医生今后行医中选取的方案对自己很安全,但对病人未必是最佳选择;跟亲戚借钱迟迟不还,那也怨不得人家在面对其他亲戚借钱时六亲不认;但凡有一个人贩子当街抢孩子,别怪家长教孩子学会冷漠;善于炒作、营销的操盘手洞悉社交媒体传播规律,戳中人们善良的弱点财源广进,被揭穿后,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出现时,将无人问津、无人转发、无人点赞。
人世间,没有谁活得特别容易,有人含着泪负重前行,有人却投机取巧滥用人们的同情心。我也遇见过带着假病历资料寻求“帮助”的人,他们往往带着一个孩子,他们的故事里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病。
当越来越多精明的利己主义者拿媒体当枪使、拿公众当摇钱树,就不得不冷漠、不得不冷静,否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骗,越来越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当成骗子。你是否也感觉到,如今做好事越来越难了?
不以被骗为代价的善良,不以受伤为代价的成长,从来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
- 03 -
记得在奶奶那个年代,一家有难邻居们都会帮忙,即使本身自家都很贫困,但是还会尽自己绵薄之力。那个没有媒体的传播时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
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往往都不会投机取巧,而是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必定先通过自己努力去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真相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捉摸,你所看到的真相,或许不过是幕后推手想让你看到的真相而已。但当这个真相利用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病患故事时,我们迷茫了,当朋友圈里一波又一波刷屏、辟谣、反辟谣出现时,我们就更加迷茫了。就像朋友圈里那篇刷屏的文章,大家都真心地为小天使祈祷,也真心想呼喊一句:炒作与谣言,你给我站住!
人们的善良无处安放,我们该相信谁?
当人们越来越冷漠,我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依然愿意相信这世界上好人多,更愿意这些好人的善良不被透支、不被辜负、不被消费。但当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出现时,我们往往没有心情也没有渠道去辨别真伪,骗捐、诈捐一再上演。当心寒的好心人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时,你会怎么办?你会怎么教你的孩子?
我们的后代除了时代影响,更重要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你所传达出来信息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我在想以后我们国家会不会地方救援中心,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当一个社会不再人人自危,而是人人自安,才是至善。
柴静说过: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每个人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但是在改变同时还应保留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