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议论】精神动力学 第一章 第一回 精神的束缚

【教育议论】精神动力学 第一章 第一回 精神的束缚

作者: 苏益民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5:02 被阅读0次

前两天写了开篇,感觉蛮好,有一种运动后的舒爽感觉。感谢兄弟连群里大家的鼓励,我也会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

动力和制动力是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这让我突然想到情绪问题,大家总把愤怒倾向为负面,其实只有搭配起来才合适。

束缚,也不完全是制动力,而是一种对动力的全面包裹,让人无法挣脱,或者主力迟滞,这种舒服严重的是枷锁,让人喘不过气来,让人崩溃。精神束缚主体感受的强弱受其本人的动力受阻力量大小和范围决定,

公式为:束缚力=受阻力^2*受阻范围。

也就是,只要动力小于阻力,那么动力越强,感受到的阻力越大,范围越广,束缚力感受越强。这里有一个极端例子,比如,一个孩子对游戏兴趣很浓,家长又管得特别严,且没有发展孩子任何其它兴趣,那么,所有精神焦点都在这个点上形成持续冲突,家长和孩子都会在不断的冲突中感到特别累。

PS:我会经常拿教育,尤其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举例,跟我经历有关,我是个有孩子的从事低龄教育的教育者,这方面例子模型会比较多,如果有朋友愿意,大家可以继续添加新的案例,工厂,服务行业等都可以!

从这个公式出发,我们可以观察到,为什么越是兴趣面窄而且在这个窄面兴趣浓的孩子,一旦他感兴趣的方面受阻,则其感受到受阻越是强烈,越是难以接受!表现可能是歇斯底里或者是更加沉默!


精神的束缚理论上就是一种禁锢人全面感知的控制力量,是一种壁垒。


精神束缚之

图片来自百度 侵删

一.双重束缚 是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Double Bind Theory)即表面一套实际一套,让困在其中人无所适从。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她)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二.权威规则自由的束缚

这点我也一度怀疑,这些怎么是束缚呢?儿童无拘无束,是我们羡慕的,但是那不过是精神世界空白无痕迹。一旦和真实世界接触,便会了解到很多要求,更多被要求习惯化的规则,认同的权威,自由向往的追求。遥想大学生活,我教授在讨论如何学习的时候,说和大师对话,那么,他所言的“大师”便是权威力场中心了,我们立马变身成为一个个的小铁粉,疯纷拜倒而被吸引趋向。

规则,佛家讲戒持,儒家讲五常,有规则,主动受束缚,则更自由!

自由,哈耶克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总是那些试图把人间变成天堂的念头使得人间变成了地狱。— 来自知乎。

我们固有的在当下认为正向的观念从大格局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束缚,力量巨大,个人动力几乎无法突破的历史局限。让我们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洪流中被裹夹着一起前进。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议论】精神动力学 第一章 第一回 精神的束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di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