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感觉就是会突然出现,你会看到某个地方,在故事之中有强烈的画面。你想,如果这个过程里就镶嵌了「读者」还做什么内容。
我想,要说的应该是,赞同本身不需要考量。就是这个度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头来全由谁说了算,都不现实。熟人捅刀子最恶心,问题还在于,分出创作脑和交际脑,我想那是困难的。不然很可以想是为了你好。然后你会发现,如果你问是不是如此,他们多半佛指拈花。这个五岁就会懂得道理,不如看鬼故事。鬼的逻辑反而清晰可辨。
人心是是不是隐藏的,而我意识到那样去对待他人,作品没有灵气。就是说他们无我的作品,是我看不上,早就能够做到的。那就是说文笔可以,直接操作我要的那种故事,至于能否吸引到读者,就让它们像漂流瓶一样就好了。从很久以前我就透支了,我发现那种情感浓度是不含有高频次的,那个是我不喜欢的,所以这样的人是否对我欣赏一点不重要。如果费心做出的作品自己疲惫他人的喜欢自己也觉得无感,就不要做。情感浓度高本身,还有约定俗成的冲突,要勇敢地另辟蹊径。多看书,譬如你说画面感,就多看看茅盾文学奖系列,昨天打开莫言的一本书,迎面而来的色彩与画面,丝毫不记得还有创作者了。这就是我觉得空谈技术的恶心的感觉,作为一个创作者,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就直接写出来而不是聊出来,毕竟你知道,各怀鬼胎太危险了。呵呵。我也没那么在意,无论多喜欢说,发现问题就要改。
刚才一场暴雨迅速结束了,吃一桶泡面,它叫一倍半,感觉很舒服,汤全部喝掉,喝了三杯啤酒。就这样解决战斗。刚才就看到有文友发灵异事件的帖子,一路追寻感觉有趣,就去网上搜索,原来事情的溯源就像创作小说一样有趣。如今,或者说此前我也和部分写作者想法差不多,僵硬的甚至觉得万人之上,夸张,但是的确有可不过是幻影。就是觉得没有劲,是不断重复的作业,这个中间是不存在创造力与灵气一类的事,不存在的。有一类女性就是安迪那种,孤儿,理性,自我,次曲筱绡有高级感,其实到头来她也还是要去追爱的,追爱时又都一个样。这也没什么,赚到的身家自己可以随便使用,不就是如此。
一本正经的正确的废话,少说几句,也可以延年益寿。我奉劝人们啊,要把目光放在松散的此刻,而不是每时每刻带出来的严肃活泼团结紧凑。可能就看不上,就不会突然改变看法,就是不去看。也就是这样。
耳朵因为天气潮有点不舒服,可能也是上火。我很明白有的人就是立人设,想起一个同学,从来就是喜欢正能量小作文,人们对这样的心态是复杂的,如果纯粹是我的想法,我就应该坚持自己,受伤也没关系,而不是等待。
如果是因为懂得少也举不出例子来而就是细节上的扣未免让人贻笑大方。我喜欢的是举个例子,这种做法是种善意,不然不难觉得你的目的就是「误导」,我憎恨一切目所能及和所有的伪善。离开他们,利用他们,当然,前提我当时觉得他们仍旧是活人,不是,只是机械化罢了。生物性的活着意义是什么,请告诉我。对吧。
是想到一个连贯的有趣的故事逻辑,如果一个故事吸引别人一直读下去是成功,那么,更多的人只是想知道「如果我想的话我要怎么做」,模仿学习,读者就是同问文人的大家与自己。
我和自己的关系就糟糕,但是,我也丝毫不觉得我的想法有什么不可以说。我觉得干爽,随性,就是了。
是那个故事的延伸之中有没有需要表达之处,是纵向罗列,还是不同的关键字背后那个宏大的却又定要克制不可分享的内核。
每日文本就是提纲与关键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