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完余华的小说《活着》后,我被一种深深的苦涩感包裹,我的眼睛也因为晨光中无法抑制的泪水而显得干涩。起初,故事并未深深触动我,但随着有庆的悲剧性离去,我发现自己无法停止泪水的流淌。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巧妙地让我将自身置于福贵的经历之中,感受着他的苦难和坚韧。
福贵的生命充满了不幸:爱子早逝、伴侣的离别、女婿的突然去世,以及外孙苦根的悲惨命运,仿佛命运不断地从他身边夺走亲人。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福贵以一种平静甚至略显冷漠的态度讲述这些故事,他的内心经受着极端的痛苦,却似乎已无泪可流。
福贵似乎已经接受了生命的不公,面对死亡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残酷的社会和政治变革中,福贵展现出的勇气令人动容。余华描绘了在动荡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民面对生与死的挣扎,他们虽然贫穷,工作劳累,但内心却充满了满足和幸福。
福贵救回的老牛,不仅是他对生命的一种坚持,也是他与这头老牛之间的相互救赎。尽管别人认为他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只有他自己明白这背后的意义。老牛不仅伴他度过了十多年的岁月,更成为了他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小说前面提及福贵为了鼓励老牛耕地,假装对着远处空喊的名字,刚读到这里时,我以为作者只是为了使福贵和老牛的互动更为有趣,读到结尾,福贵牵着老牛回家时再次说出了那句“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我心里一震,原来余华在文章开头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余华通过《活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这本书不是关于苦难的叙述,而是关于绝望的不存在。尽管人类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这份经历同时包含着美好。余华以几乎平淡的语气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没有简单地批判世界的丑恶,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善恶持平等视角,以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最令我难忘的是,余华强调,“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这句话深刻反映了生存的本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束缚,我们必须承担起生命带给我们的责任,去经历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凡。在有限的自由中,我们不断寻找那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