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早上发了吴军的一篇文章,讲的是7至12岁的小孩子应该学哪些内容。其中有一个就是同理心,比如低年级孩子想要铅笔,看到别的同学有,就抢过来,如果父母只是告诉抢不对,孩子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代入同理心,告诉孩子如果别人抢了你最喜欢的玩具,你是不是很难受?同样,你抢了别人的东西,别人也会很难受的。
看完反思自己,已经为人母了,但是同理心做的并不是很好,尤其对老公总是抱怨,认为他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换位思考,如果我总是被别人说,会不会也很烦,想抵制?如果想让另外一个人勤劳一些,自己先勤劳起来,言传身教比说更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的收入水平高低,取决于他辛苦程度,还是他的贡献度?答案应该是后者,贡献度越高,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越高。那么贡献度如何衡量?比如影响力,你写代码,他也写代码,但是他服务的是线上一亿人,而你只服务于一千人,考虑的体量肯定不是一个维度的,当然收入也不一样。
那反观,我想高收入,我就要想办法如何服务更多的人,产生更大的链接和价值。独立干不行,就进入大企业,做一些大的链接。
在想这个收入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婆婆。其实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原生家庭的思维碰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门当户对的这句话不假,因为经济基础相当的人,思维也不会差距太大,底层思维不同,就会导致很多矛盾。如果底层思维差不多了,基本是矛盾也会少一些。
我婆婆昨天晚上感叹邻居买了8、9百的化妆品,觉得这么贵还有人买。这让我思考辛苦了一辈子的她为什么没有享受一些生活。历史原因有很多种,不再赘述,只是看她已经快60岁,大半辈子的路程,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高收入可能意味着高付出,但是巧妙的把自己的智慧运用在选择工作、职业上,为服务更多的人来想办法,也许我就能稳步上升,稳步上升的魅力其实很大,就像做企业的人希望基业长青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