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湖北省散文
思归,当归,回归

思归,当归,回归

作者: 李琰琰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23:14 被阅读19次
    思归,当归,回归

    你说是月亮远啊?还是家乡远啊?人都是从家乡来的,你可曾见过从月亮来?

    当我们的祖先选择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征程,一路奔波,一路回望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曾经的土地已在那遥不可及的远方,此时这一条路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争执也有误会。而所谓的故乡便是我们的祖先在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于是,一群又一群的人聚居在江南水乡,在黄土高原,在美丽群岛;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有了特有的归属标签,或温婉,或豪放,或异域。但无论如何,这些土地都是我们的先人在经历过悲痛的场面后一起互帮互助开拓而来,我们终归是一家人。一句“我是中国人!”将我们紧密地联系起来,这般真诚,这般炽热。

    众所周知,在近代,鸦片战争轰开国家的大门,一批批的人被迫离开家园,他们有的是为了逃离,更多的却是因为使命。但即便如此,在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留学生,留学生回国没有光环,也没有实惠,但大多数人都回来了。鲁迅、詹天佑、马寅初、容闳,他们的名字我们至今都还挺熟悉的。从某种意义上,英雄是天生的,英雄气质是一股潜在的暗流,但只有遇到外界的诱因,才能转化为英雄的行为。于是,他们有的弃医从文,企图用语言的力量唤醒国民的思想,有的就在搞电路,有的在搞铁路,有的在搞经济,有的在甲午海战中保家为国,有的就跟着定远舰,致远舰一起沉到海底。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本可以在动荡的年代选择苟且,选择退缩,更何况在中国人的眼光里看来,读书的人原该诗酒风流的,但留学生们都没有。在这里,连疯子都拿起枪杆战斗。留学生们并不是因为害怕遗臭万年,更不是想证明自己的才华横溢,仅仅只是一份血脉的传承。即便远在他乡,依旧心系祖国。这是中国人的中国啊,那种打心底发出来的呐喊早已深入他们的肌肤,融入他们的血液。因为思归,并且当归,所以回归!

    思归,当归,回归

    就在那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国的使命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之魂。年轻的生命用稚嫩的肩膀借助增宽的视野缓缓托起一个几乎就要快沉到海底的国家。几十年前,新中国的使命是脱贫脱弱,吃饱饭,衣食足。一清二白的时代,依旧有一批批热血青年先后回国,他们造氢弹,造原子弹,造那些国外人认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造出来的东西。而在这其中就有邓稼先26岁用不到3年的时间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1950年的中国。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努力,让中国在一个领域拔地而起,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于他个人,最后得到的却是直肠癌晚期这个冰冷冷的医疗报告单。从小我们就喜欢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句话挂在嘴边。其实在这光荣话语的背后,都包含着每一个国民对他所在国家默默地支持与付出。我们总说,时代在变,但我觉得中国的海外人从来都没有变。他们用一颗颗赤诚的心紧紧团结着,在欧洲,在美国,在日本,时刻准备着,听候着祖国对他们的召唤。即便国家没有危难,他们也思念着祖国,在合适的时候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为这个大家庭带来欣欣向荣的气息。就像“耶鲁哥”秦玥飞,扎根农村,创办“黑土麦田”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海外高校毕业生回归祖国,使得农村人有更多实现他们中国梦的可能。

    思归,当归,回归。于个人是如此,于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关于两岸,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历史,我们谈的太多了。但我们总是忘了那最本真,最质朴的东西,我们是人哪,两岸是家,人回家不需要理由,不回家才需要理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7月1号的晚上,香港的回归我们热泪盈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9年12月20号的晚上,澳门的回归我们拍红了巴掌。或许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的那个晚上会是哪一天。但我们知道的是,我们会在这儿等,我们会在这儿一直守着,守着那些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亲人回家!

    思归,当归,回归

    我们总喜欢谈爱国。何谓爱国?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竭尽全力的去维护本民族的尊严,而这个国家也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国民,并给予他们最强大的安全感。人民时刻思念着回到祖国,祖国也始终等着人民回来。

    其实,家乡比月亮远。月亮抬头就能看见,可家乡却怎么也看不见啊!《记住乡愁》片首歌词提醒着我们:当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时,千万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永远记住自己根在何处、心在何方?永远记住,思归,当归,回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归,当归,回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tt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