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孩子的学习,你可能立刻想到的是:孩子作业写完了没有?有哪些好的补习班?期中考试考了多少分?
虽然这些都是家长特别关心的学习话题,但其实,孩子在学校的学科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
广义的学习,包括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答案。
在我家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曾留意过他是怎么学习的,今天我就借一个他的故事,来聊聊孩子学知识的过程。
01
小团子2岁多的时候,开始对数字感兴趣。他很快就认识了从1到9这9个数字,看到大街上的广告牌,有他认识的数字,他就会指给我们看。
在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给他讲《公共汽车》绘本。这本书他听了起码讲过100遍。
他忽然绘本上的文字产生了兴趣,开始一个个的数每一页有多少个字。
我以为他数几个就完了,没想到他数完这一页,还翻到下一页继续数。数不下去,就问我,下一个数字是什么。
就这样,他一直从1数到200多,那是他第一次能认识这么多数字。
有段时间,他对车牌号很感兴趣。
每天早上我送他去幼儿园,他都会特别留意车牌,一开始他只认识车牌上的“桂”字,以及少数几个字母。
后来在大街上看到外地的车牌,他就特别惊喜,连忙问我那是什么字。
就这样,不知不觉他认完了26个字母,还学会了京、皖、赣、琼等二十多个省份的简称,而且知道很多简称代表的是哪个省份。
后来,我们甚至还一起,为他的玩具车做了好几个车牌。
之前我们并不太重视认字、数字的启蒙,觉得那些可以快上小学时再开始。但没想到团子对这些产生了兴趣,我们也就把学数字、字母、汉字当成一个游戏,不知不觉学了不少。
02
这也让我发现,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
从刚来到这个世界,孩子就对一切感到好奇。
他们每天都要向父母提出几百个问题,比如,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大人要上班、为什么灯泡会坏掉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在充满好奇的探索这个世界。
团子对车牌上数字的好奇心,驱动着他学会了很多汉字、字母、数字,顺便明白了每个汉字背后代表的省份。
但是,如果我正儿八经的来教他,全国有哪些省份、每个省份的简称是什么,他一定不会跟着学。如果我教他从1数到200,他也一定不会照做。
为什么呢?因为缺少学习的动机。
这动机还不是大人能激发出来的,不是能提前安排和设计的,而是来自于他的好奇心。
03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如果大人要求孩子学他没有兴趣的东西,那不仅孩子大人都痛苦,学习效果也不好。如果能顺应孩子的特点,那他学起来就会像火箭一样快。
比如,有一位妈妈,她特别想让孩子学一点乐器,就选了最容易入门的尤克里里。没想到,孩子不喜欢,妈妈采用了引导启发、换老师、参加录音给他成就感等等方法,都没有效果。
但是妈妈发现,他对大自然非常有兴趣,于是就给他购买观察大自然的装备,给他提供大量去大自然玩耍的机会。
因此,在这一讲,我特别想跟你分享的是:平时要去留意孩子对哪些东西有兴趣,看到他感兴趣的东西,就给他提供相应的知识。看到他想做某件事,就教他怎么掌握做那件事的能力。
比如,他看到父母在厨房做菜,也很想加入进来,那父母就可以给他一条小围裙,让他站在凳子上帮忙洗菜。如果他看到父母在拖地,也想尝试,那父母就可以给他安排一些具体的小任务。
我们都很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参与做家务,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参与家务的兴趣,如果父母能给他一定的参与度和自由度,孩子就能学的很好。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比用定规矩、给奖励,效果好很多。
04
今天我们谈的这些,其实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我们现在主要的教育模式,源于300多年前的工业时代初期,那时需要大量能进行标准化操作的工人,因此强调重复技能的训练。
而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意和主动思考,因此也迫切需要全新的教育模式。
其实很多创新型的学校已经在做很多尝试了。
比如美国的密涅瓦大学,他们的办学宗旨是:“为世界提供批判性的智慧”,他们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教授书本知识。
在2020年,密涅瓦大学的录取率不到1%,比哈佛大学的录取率还低。
我曾和美国密涅瓦大学的亚洲区总裁肯·罗斯先生做过一次交流。
在那次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培养学生的方式:大一大二学通识能力,包括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等,建立学生的思考与能力支架。
大三大四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全球的7个校区,进行课题研究。
他们特别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根据自己兴趣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今天跟大家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是希望大家更新一个教育观念。
以前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教给孩子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
但是现在,在你想教孩子之前,可以先蹲下来观察一下:他对哪些东西感到好奇?试着和他一起去讨论那些让他着迷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我是Colin老师,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