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当前的尴尬处境:
新课改以来,语法知识淡化成了时尚,新教材中语法知识变成一个小小的小方块,在某篇课文的末尾的小方框里。只有要点呈现,没有学习载体了。那这一块内容,咱们到底是讲还是不讲呢?
如果仔细讲吧,似乎违背了教材编者的意图,也会听到教研前辈说,语法知识要淡化淡化……;不讲吧,看看学生们读文言文,我们老师总说“之”的意思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翻译。学生满头的雾水——“主”是什么?“谓”是什么?学生们做病句辨析题时,更是着急了,句子主干拎不清楚,不会做。写作文时,孩子们爱用小标题的格式写片段式的作文,但小标题的格式要一致啊,我说,咱们都得用语法结构相同的短语,都是偏正短语或者动宾短语等等。
学生们早就晕了,什么叫偏正短语?什么是动宾短语啊?
面对这种尴尬处境,我的想法是:语法知识还是得教。
1、既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一大障碍了,为何不帮学生把这只拦路虎给解决了呢?
2、《新课标》里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方面的要求中明确指出了: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那么这个语法知识究竟该怎么教?
随文教!!!语文课终归还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我们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了解语法知识。举个例子,以前的人教版教材里有一篇我特别喜欢的自读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课文的层次教材都给划分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给文章拟小标题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拟出的标题千奇百怪,每个标题的格式都不统一。在给他们修正的过程中,就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短语结构如: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了解语法知识,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语法知识的掌握会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特别是文言文。大家也会发现一种情况,语文的语法知识学得好的学生,学习英语特别轻松。各国语言的语法都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为了孩子,咱们还是得教语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