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大学教授,如果只是单纯在大学授课,也许只能获得教授的固定工资;但是如果他将自己的课程制作成节目,却有可能营收上千万。
一个网红,做一般的工作也许最多能月入上万,加入直播平台以后却能月入百万。
对于以上两个例子,你是否想过它们背后的原因呢?
也许你会说这是网络的放大作用;
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他们有流量。
这些答案都对,然而它们最本质的原因,也是互联网行业暴利的最底层逻辑,其实是信息的可复制性。
是的,注意这个词,它叫“信息的可复制性”。
02.
在商业上,可供出售的商品有两大类:
一种是有实体的商品,比如苹果,自行车。
一种是没有实体的商品,比如家政服务,比如教育培训。
而在没有实体的商品里面,有一类非常特殊的商品,那就是信息商品。
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它的价值几乎是没有上限的,或者说它的价值上限极高。
对于实体商品来说,它的价值上限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乘以它的寿命。
比如说一个苹果,它的价值上限也许就是“在你口渴的时候吃掉它”;
对于自行车来说,它的价值上限也许就是“你在它的寿命期限内一直不停地骑它”。
然而对于信息类商品来说,则不同。
基于信息的可复制性,我们大概可以把它的价值上限定义为“所有需要该信息的人在需要的时候获得这份信息”。
这个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是目标客户的数量——所有需要该信息的人;
第二,是信息的寿命——所有需要用到该信息的时候。
从这两层含义入手,我们就能理解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现象了。
03.
教授的课程,就是一种信息商品。
他在学校授课,受限于教室的大小,接收到课程内容信息的学生最多几百人。
因此他授课的价值仅仅是“这几百个学生在这一堂课的时间里获得了这节课的知识”,这仅仅发挥了他教这门课的价值上限的一个小小的零头;
然而当他把他的课程做成节目时,如果课程传播的足够广,他的课程的价值就可能接近“全中国所有需要该知识的人在需要的时间获得了这节课的知识”。
全中国需要这节课知识的人也许是几十万,也许是几百万,也许过亿,这就成千上万倍地放大了这节课的价值,让它向它的价值上限靠拢。
网红的情况也是类似,直播平台将她创造的信息商品复制分发给所有需要的观众,她创造的价值被无数倍的放大,逼近其价值上限。
在互联网行业里,软件是信息商品,因为软件的本质是它的底层代码,而底层代码是可以无限复制的;
电子书是信息商品;
各种视频、音频信息同样也是信息商品。
这些信息商品的如果只在一个人手里,体现不出多少价值,但是它们的价值上限非常高。
只要你能够把它们的价值挖掘的足够深,让所有需要的人都使用到它们的价值,那你就可以用它来赚取极大的利润。
04.
事实上,对于非信息商品,比如自行车,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使它发挥的价值逼近它的价值上限来赚钱。
比如说共享单车:假设普通家庭的自行车日平均使用时间是一个小时,而一辆共享单车的日平均使用时间是十个小时,那么该共享单车就相当于发挥了十倍的价值。
但是即使该共享单车的平均使用时间是二十四个小时,它也不过最多发挥了二十四倍的价值,远远低于信息商品能达到的价值上限。
而如果该共享单车所增加的价值不能超过花费在它上面的运营成本的话,那么该共享单车其实是赔本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信息商品与非信息商品的巨大差距。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信息的复制和传播速度必然进一步加快,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一点呢?
05.
纵观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史,我们姑且可以这样粗略地划分一下:
在1G、2G时代,最好的信息商品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
3G时代,信息商品开始以音频的形式出现;
4G时代,它开始以视频的形式出现,但是限于网络质量,还是可能出现延迟和卡顿;
那么到了5G时代,视频形式的信息商品必然大行其道,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以VR为主导的3D全息信息商品则会开始出现。
如果能研发出3D全息扫描设备,让用户自行制作VR作品的话,VR技术必然会飞速发展,而VR作品作为下一代的信息商品,则会有极高的价值上限。
到那时,我们可以把绝大多数的人类行为抽象为信息商品,进行复制传播。
比如说:
学校可以把老师讲课的场景制作成VR发送给学生;
旅游业可以把旅游景点、博物馆场景等制作成VR卖给想要旅游参观的人;
网络会议可以把所有与会者扫描成VR实时呈现在网络会议室内;
甚至医生也可以进入远方的手术室制作成的实时VR内给病人进行远程手术。
06.
然后再往后呢?比如说6G时代?又或者会不会有7G时代?
既然医生可以利用VR远程手术,那么工人是否可以利用VR远程做工呢?
既然视觉、听觉信息都可以被复制传播,那么嗅觉、触觉乃至味觉信息是否也可以复制传播呢?
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就能建造出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一个类似于黑客帝国那样的世界呢?
如果有那么一天,你是愿意呆在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