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姐姐是爷爷的大哥的儿子的独生女。跟我辈分一样,但打我记事起,就只见过珍姐姐,并未见过她的家人。不用思考,也可以知道的是,在战乱又饥荒的年份,珍姐姐是孤儿,爷爷和爸爸一起收留了她。
珍姐姐读高中的时候,我刚出生,故事就是一个只存在于我妈嘴里的只言片语的故事。
听我妈说,珍姐姐担心我的出现分家产,会偷偷打我掐我,把我妈的嫁妆烧掉……听起来很符合当时农村的固有故事,真假倒并不确定。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珍姐姐做了很多书里才有的很《白鹿原》的故事之后,离家出走,不再回来,直到步入老年,又回来了。
而在我看来,在那个年代已经彻底撕破脸的我妈和珍姐姐,原本应该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代人,年龄相差不大的两代人,竟然处的像姐妹一样。
以前的故事既超出了我的接受能力,也超出了我的认知,现在的也是。这逻辑我有些无法理解。
我妈刀子嘴豆腐心,有口皆碑。珍姐姐把农村可能在一个女人身上发生的一切做了个遍,一样众所周知。一个人人都喜欢,一个人人喊打,这样两个人,竟然处成了姐妹,中间还发生了什么,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如果这账要算算清楚,那是一定可以翻脸的,以我妈那么较真,珍姐姐又那么刚烈的两个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只能这样理解。
属于过去的一切,她们一起随着时间和年老掩埋,只是专注于所剩不多的亲人和亲情,这交情才走的下去。当然,能一起选择这样走,一个人肯定不行,需要放下,需要机缘,也需要两个人都有同步的需求和胸襟。
我对大家描述的那个珍姐姐毫无印象,在我记事起,她就是一个眉眼带笑,个子不高,说话轻声细语略带谄媚的老人。
在一个贫穷又资源匮乏的年代,生存下来是挺不容易的而为了获得生存,也会有属于那个年代会有的《隐入尘烟》吧。我不知道,但我能理解。
这些类似《活着》或者《二舅》的故事并不罕见,随着时间放下的也一样。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不去纠结讲个是非对错明明白白,让岁月的归于岁月,就是善人吧。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解】
调和巨大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怨恨。以德行去回报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解决方式呢?
因此,圣人拿着借据,而不向欠债者讨债。有德行的人就像主管合同的人那样不会索取什么,没有德行的人则像主管税收的人那样总是苛求人们付出点什么。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亲疏之分的,但它总是会帮助善良的人。
简单来说,当政者不可激化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在百姓中积累怨气,如果以征收赋税的方式压榨百姓或者采用刑罚去限制百姓,就会增加百姓的怨气。因此,当政者应该如同圣人一般“无为而治”,以德行教化民众,给予而不索取,亲善而不扰害,这样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任刑者失人情,必有余怨及于良人也。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言一人吁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
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但刻契为信,不责人以他事也。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同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