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干货: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文短片小说集。
专家点评:鲁迅先生曾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其故事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达到了郭沫若所说的“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境界,堪称中国古典文言文短片小说之巅峰。
阅读:能帮助我们社会各色人的生活百态,增长各种历史知识,学到各种关于环境描绘,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的作文方法,同时也能提高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综上皆为书的前言告知
本次为大家总结了其中人死复生的一个故事
其一:考城隍(原著)
《聊斋志异》解读其一——《考城隍》
话说我姐姐的祖父是一个叫宋焘的人。他是个秀才,但是身体不好,一直卧病在床。有一天,突然间看见有吏人来到他家,手里还带着公文。说道“去考试了。”宋公说:“考官还没来,为什么马上就考试?”来的官吏也不多说,只是催宋公上路。宋公没办法,只好带病骑上马跟他走了。
走的这一路很生疏,到了一座城郭,好像是一个国王的国都。一霎时他就跟那人进入了王府,只见王府内的宫殿非常辉煌华丽。正面大殿内坐着十几位官员,都不认得是什么人,唯有关帝神他认得。
殿外屋檐下摆着两张桌子,两个坐墩,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那里,宋公便与这人并肩坐下。桌上分别放着笔和纸。
不多时,就发下试题来,一看上面有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一会儿,两人的文章就作完了,呈交殿上。
宋公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位神人传着看完,称赞不已。
于是乎,他们就说“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这一句话可是把他给弄醒了。
原来宋公已经死了,刚才是在阴间考试。他鼻子一把泪一把的向众神诉道“承蒙厚爱,让我任职,我岂敢推辞,但是我家老母尚在人世,无人奉养,我想等到母亲终其天年,再来任职”。
上面的一位神,翻开生死薄,发现其母亲果然还有九年阳寿。众神就说“念在你的一片孝心,就准许你九年期限,再来任职,就让张生(另一个秀才)代理吧”两人跪下谢过众神。
姓张的秀才与宋公握手,把他送到郊野,还写诗赠别。诗曰“有画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宋公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竟然躺在棺材里,于是发生叫喊,母亲听到,打开棺材,他过了半天才能说话。后来一问,果然有一个叫张生的人在那一天死了。
九年后,宋公的母亲果然离世,葬毕母亲,他洗净身子,穿上衣服躺在床上,在那一天也离世了。
故事讲到这里,也许大家是不是被宋公的孝心给感动了。大家仔细想想李密当时写陈情表仅仅为了奉养祖母吗?如果宋公真是为了母亲,那真不比劳烦蒲松龄老先生大费周折了。
做为《聊斋志异》通篇首文,作者在文中借书生之手("有心为善“之文),写出了自己的善恶观,也通过书生之间互赠的诗句("有花有酒"两句),展现了自己的胸襟。
同时通过故事巧妙的安排,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的丑恶氛围(古人认为神鬼不会被欺骗,书生可以通过鬼神的考试却无法通过科举考试)。
作者笔下的宋焘是个德才兼备的读书人。在为官与尽孝之间,他能以尽孝为先。这对那些官迷心窍,不要仁孝的人,无疑是个有力地批判。他有德有才,却一直只是个老廪生。这对于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无疑是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聊斋志异》解读其一——《考城隍》
上面是他人的见解,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凡能自圆其说者,都不为错。
但我总感觉,他看到关帝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也知道城隍这个官,是阴间的官职。所以才故意以孝顺的名义感动诸神,让诸神将他放回阳间。
有人说,一般人考中之后应该高兴,但他却大哭,为了老母亲不愿意赴任。说明他并不是贪求功名之人,而是把孝顺老母亲放在第一位。
但我觉得,如果真是这个样子的话,那他为什么还要参加考试?既然知道自己考中之后也不愿意去赴任,那就没必要去参加考试了呀?
还有,在阳间考中状元的话,去当官和孝顺母亲并不矛盾, 完全可以将老母亲接到赴任之地,一起享受荣华富贵。
反倒是如果考不中,穷困潦倒的,让母亲跟着自己一起挨饿,才是不孝顺呢。
而宋焘,如果当初不知道自己是在阴间的话,那他考中之后,如果很孝顺母亲的话,第一反应应该是可以给母亲荣华富贵了,可以带着母亲一起去赴任了。完全不需要考中了还大哭,假装自己舍不得离开母亲。
而且就因为他的演戏,导致考官们换了人,让张秀才替他去赴任。而本来张秀才没考中,是可以回阳间的。
而所有的一切就是因为他在阴间考试的缘故,如果是在阳间,他还会把官职让给别人吗?而在阴间推了官职,这样等于张秀才替他死了。
而且他自己写到“有心为善,虽善不赏”那么他求诸神放过自己是为了孝顺母亲,是不是也属于有心之善呢?
如此一来,难道是冤枉了宋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