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正着手的“美国大萧条下的爱情故事”,终于要烂尾了!但是,我竟然有点开心。
事情是这样的:
按训练营的计划,上周四我应该要写一篇以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名画《中餐厅(杂碎)》为题材的小说。
Chop Suey(1929)霍普的画作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时代感,“在其作品中都能看到戏剧性的光线”。《光与暗的故事》就是17个作家(包括斯蒂芬·金等)以霍普的画作为题材的一本短篇小说集。
原本我打算用画作为背景写个爱情主题的短篇。了解了画作背景后,我留意到它的成画时间,1929年,美国大萧条爆发!
——大萧条时期的爱情故事?!这个念头突然冒出来,我想到了《飘》,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灵感?
搜索一下,发现关于美国大萧条的小说很少,爱情小说竟然没有!啊,难道我要成下一个米切尔吗?想起来就有点小兴奋,按捺不住自己,撸起袖子干起来!
戏剧性,就是使普通读者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
如果小说没有戏剧性,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三天三夜啊,为了“戏剧性”,真是挠破了我的狗头。
第一个问题:这个爱情故事是喜剧还是悲剧?
大萧条是悲惨时势,《光荣与梦想》里这样说到,1929至1933年间美国“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如果写男女主角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则未免太童话太俗套,虽然悲剧收场也是常见的,但是写悲剧才能打动人,“幸福不过如同梦幻,痛苦才是现实的”。
不管,在这个“人如畜生”的地狱,爱情就应该是悲剧!
大萧条下的爱情悲剧。
下一个问题:这是爱情故事的情节线。
悲剧爱情的结局,无外乎天各一方或生离死别,如果套用鲁迅的《伤逝》,因爱而结合,又因生活所迫,为了各自安好而分开,这种淡淡的无奈,出现在“人间地狱”的大萧条里,应该算喜剧才对。
所以,这对男女主的结局应该死在一起。
情侣殉情了,接着让我头疼的问题,安排他们怎么个死法?
以前看肥皂文,照着主人公男俊女美的套路,无论中间的低潮部分,怎么把男女主往死里整,但是大团圆的结局是作者和读者心里是清楚的:赚得了大钱,打得了小三,推翻大人物,踹走小瘪三,我们可以一边写一边自嗨,不要太自在。
这是第一次写悲剧,缺乏经验,还有心理建设不充分,心里堵得慌。
真的“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比“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难多了。
这个问题煎熬了我一晚上,终于让我想到办法,不辜负一双黑眼圈。
决定借用欧亨利的《带家具出租的房子》的爱情线——这短篇讲述一个年轻男子五年时间里一直苦苦寻找他的心上人瓦纳西,最后在纽约西区的一个红砖出租公寓里开煤气自杀,而在他自杀的前一周瓦纳西也是同一间房子里以同样的方式自杀了。
悲剧,这就是我要找的悲剧!
欧亨利的作品中,这篇最有人性涵义,也是我最喜欢的短篇之一了,干脆直接连人名也照搬了吧。
——女主就叫瓦纳西,男主叫亨利。
以下是题外话。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因为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瓦纳西为什么要自杀?
很多分析文章说她是被“蛀虫”一般的女房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逼死的,是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租不起房就自杀?我无法理解,直到我去年看部电影《Landing up》(中文名登陆),反映在美国大都市里一些普通的年轻女孩的特殊生存方式。赚钱基本靠讨,整天想的事情是怎么勾搭有房的男子,混吃混住,实在找不到就去救济站,到最后甚至为了房子把人害了。
看完了,仍然理解无能,感叹三观差异不止天地之间(后记:因为地域和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将故事背景放在异国他乡,而且还是80多年前的美国,让我在写初稿的时候,对描写人物和环境根本无从下手,这是导致烂尾的原因之一;作为教训再次警醒自己,真是无知自大的惩罚啊)。
在查询有关二十世纪初美国历史资料的时候,我突然有个异想天开的发现: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就像一百年前的美国——社会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民众自信心高涨,同时整体价值观转向“美国梦”(“中国梦”)和“金钱至上”。
真的,我第一次读《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时候,就有种莫名的感触,想起当年毕业后在深圳打工租房子的那段经历。深圳关外成片的“ 握手房 ”里容纳着百万计的打工者,就像文中说的“纽约西区一大片的红砖楼里的人们,常常从这里的带家具的出租的房间搬迁到另一处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他们永远都是匆匆过客”,女房东像“一条蛀虫不断为空房间寻找房客来填充她的肚子”。
题外话说完,言归正传。
以上准备工作,再经过一番思索,故事大纲就这么定了:
年轻貌美的瓦纳西,为了实现电影明星的梦想,想去好莱坞发展,遇到家人极力反对,就偷偷从家乡跑出来;
路上遇到一同前往加州的帅哥亨利,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两人乘坐的火车还没到目的地,感情就已经爆表;
之后两个人在加州打拼,亨利帮亲戚料理农场,瓦纳西则游走各个片场,但始终是路人甲的龙套,慢慢地心态发生改变。
一次排戏中,瓦纳西被某大制片厂老板沃尔什相中,他同意做瓦纳西经纪人,但要瓦纳西去百老汇,混纽约交际圈才能出人头地。
虽然不情愿,但亨利仍然支持心上人,承诺很快就去找她,瓦纳西很感动,两人在临行前结了婚。
瓦纳西走了不久,大萧条爆发。
这时灾难波及农村,各种农作物卖不出,大批农民包括一些农场主失去土地,包括亨利亲戚家;
农民苟延残喘,很多人离开家乡寻找出路,同时部分农民与当地收购土地的公司发生冲突,农民伤亡但被没有人负责;
亨利很久没有收到瓦纳西的来信,很担心妻子,于是决定前往纽约,一路上看到流民失所的悲惨景象;
到达纽约中央车站,被眼前景象震慑了,世界经济中心已经死了。
自此开始漫长煎熬的寻妻之旅。
亨利目睹了人如畜生一般的人间,各种罢工暴动、不断倒闭的银行、每天都有人自杀或被杀的报道等等。
寻找了三年,走遍纽约各个大小剧院舞台,上流社会的天堂和下层民众的地狱,他甚至在晚上路柳墙花的小巷子里寻找瓦纳西的身影。 亨利对人世逐渐绝望,也让他对寻找未婚妻的希望渺茫。
灾难的摧残和身心劳累,最后他在纽约西区一栋出租公寓楼里自杀。
第二天的报纸登载道,一名叫亨利的男子在某出租公寓自杀,不幸的是,上周,在同一个房间一位名叫瓦纳西的女子以同样方式自杀。
以上是大纲,初步分出来8个章节,每章节3500字,章节的小纲也写好了;
“写什么”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写”的问题。
我写了两章,回头看一下,感觉像“中国人在纽约”,除了人名和地名是美国的,人物特征和必要的环境描写很生硬。归根到底,是我把握不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这个概念,这需要时间,更多的时间;且不说,玛格丽特米切尔,一个美国人为了写《飘》,花了十年时间走访了多少个南北战争的亲历者,何况我是一个21世纪的中国人写80年前的美国……
严格来说,这次写作过程是失败了,归咎于自己的无知无畏和盲目选题,缺乏进一步深入思考,
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看清楚自己距离作家的那个门槛还有多远;认清自己的不足,下一步的计划就有了,内心反而踏实了。
虽说凡事由易到难,由浅至深;
不过,我很认可当年中学班主任的那一套方法论:考试要得分,得从容易的题目做起;若是练习,要从难的题目下手。
“可是,难的题目不会做怎么办? 对的,这样你就知道自己哪里需要加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