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另一种选择》,学习什么是复原力,以及阻碍复原力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Face book第一夫人”的谢丽尔.桑德伯格。她说:“在人生遭遇绝望、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下已经不存在的选项A,主动面对另一个B选项。”
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前半生,就像一个开了挂的女超人,让她光芒四射,更让她成为无数女性崇拜的对象。
然而,再强大的人,也有脆弱不堪的一面。在谢丽尔40多岁的时候,命运让她失去了她的爱人、伙伴和灵魂伴侣戴夫,而谢丽尔也因为此陷入了漫长的心理创伤恢复期。
在戴夫刚去世的几个月里,谢丽尔每天都非常悲伤,好在她有一个叫亚当.格兰特的朋友,他是沃顿商学院知名心理学家。
亚当告诉谢丽尔,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自身的复原力,让自己摆脱悲剧的困扰。在亚当的帮助下,谢丽尔一步步从创伤中艰难恢复。
恢复后的谢丽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案例,结合了亚当关于培养复原力的开放性研究,共同写下了这本《另一种选择》。
在书中,谢丽尔告诉我们在遭遇不幸和悲伤时,该如何找回快乐和希望,也告诉我们当身边的人遇到不幸时,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01 什么是复原力
所谓复原力,它指的是一种能从逆境、失败或者无法抗拒的灾难中自救、恢复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
一个人复原能力的强弱,比教育,比经验,比培训,更能决定他的成败。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失败和打击。有些人能化悲痛为力量,不仅依靠着复原力快速振作起来,而且变得更加强大。
可有些人,他们的复原力却好像失效了一样,于是他们只能在挫折和灾难中一蹶不振,不断沉沦下去。
02阻碍复原力的原因
在书中,谢丽尔引用了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3P陷阱”进行解释。
所谓“3P陷阱”,就是三个以字母P开头的思维误区。分别是personalization(个人化)、pervasiweness(普遍性)以及permanence(持久性)。
1、个人化
第一个思维陷阱是个人化,它指的是当灾难发生后,我们常常会认为一切的不幸都是我们的错。
就比如戴夫去世后,谢丽尔迅速陷入了自责。第一份医学报告显示,戴夫从健身器械上跌落,导致了头部损伤。
谢丽尔对此很自责,她总是在想,如果我能早一点儿发现,或许戴夫就不会死。可是,神经外科医生告诉她,从健身器械上摔下来,可能会导致手臂骨折,但不至于会致命。
果然,尸体解剖结果出来了,戴夫不是死于外伤,而是死于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
可即使这样,谢丽尔还是能找到自责的理由。她想到戴夫之前和她提过胸部偶尔会疼痛,可是她没有放在心上;她也想到了戴夫生前的饮食习惯不好,可她没有积极督促他改变习惯。
与此同时,谢丽尔还为自己太过悲痛,耽误了工作、影响了亲人而感到自责。于是,谢丽尔不停地给身边人说“对不起”。
这就是典型的“个人化”陷阱。当悲剧发生时,我们常常会想:“要是我当时那么做,他就会没事”。可是,这种自责会阻碍我们的复原力。我们越想承担责任,创伤的恢复期就会越长。
所以,要想尽快从悲剧中复原,我们就必须减少自责。
在亚当的帮助下,谢丽尔开始学会换种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她开始想,既然医生都无法阻止戴夫的死亡,那么我就不该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我也没有打扰任何人的生活,这都是悲剧的发生带来的打扰。
当谢丽尔认识到,悲剧不是因她而起时,她心理的负担小了很多。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因为习惯性自责,让他产生巨大的压力,最终被压垮的故事。
他是家里的老大,当父母关系不好,发生争吵时,他以为是他的原因,他决心当一个省心的孩子,要求自己品学兼优,不让父母操心。尽管这样,他们的父母还是会吵架。
当他上高中之后,他的弟弟因为打架斗殴被送到少管所,他的父母因此而产生更大的烦恼,他也觉得是他的原因,是他没有时间辅导与教育弟弟,让他学习不好,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进入了少管所。
他去少管所见弟弟,真诚地与他弟弟恳谈,让他在里面好好反省,改过自新,不要再让家人操心了,而弟弟根本听不进他的话,还非常反感,让他不要瞎操心。他自己在学校也面对着学习与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他没有人可以诉说,更没有人可以帮助他,父母也由于他的“懂事”,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一门心思为了他的弟弟而奔走。最终,他被无尽的压力与烦恼压垮了,他觉得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家里的困境。
这个故事与谢丽尔的遭遇很相似,他们太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他人,以为他们可以为家人的人生负责。人生本来磨难重重,每个人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除非别人主动愿意改变。为别人的人生负责,不仅会剥夺他人的人生的主动权,更会压垮自己。
2、普遍性
第二个思维陷阱是普遍性,指的是遭遇不幸的人,会认为这种不幸将影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谢丽尔刚毕业时,曾到一家公司上班,老板要求她在一款制表软件上输入数据,谢丽尔表示她不会。老板很生气,质问她是怎么拿到这份工作的。
虽然老板只是无心之语,可却对谢丽尔打击很大。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可之后的事实却证明,谢丽尔的能力非常优秀,她只是不擅长制作表格罢了。
这就是普遍性陷阱。很多人之所以会被一点小小的挫折打倒,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把个例当成了普遍。因为失败了一次,就觉得自己次次都会失败;因为在某方面的能力不行,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我们从失败的沮丧中复原过来。
我也有这个体会,人总是会因为他人无心的一句批评,进而否定了自己的全部,产生自己很糟糕,一事无成的挫败感。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那么全面地了解我们,对于他人评价,不要太在意,不需解释,更不要否定自己,只需要把工作完成,事情做对就好了。即使自己真的在某一个方面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坦诚地告诉别人,自己需要协助,或者可以做其他比较擅长的事情。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人规定我们必须样样精通。
3、永久化陷阱
第三个思维陷阱,也就是永久化陷阱。指的是遭遇不幸的人,会认为负面情绪会持续一辈子。
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遭遇失恋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痛苦,甚至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想再谈恋爱了。
可是几个月过后,你发现自己完全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了,甚至你会为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感到可笑。
这就属于永久化陷阱。当不幸的事情发生后,我们很容易会把苦难的影响无限放大,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再快乐了。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走出困境会变得更难。
我们可以学会刻意提醒自己少用极端表达,比如把“永远”替换成“最近”,把“我永远不会快乐”变成“我有时候不快乐”。
这个我在生活中实践过,比如,今天工作很忙,我就对自己说,工作忙碌有周期性,有忙也有闲,只要我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也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给自己的遇到的忙碌、烦恼、焦虑等等不开心的事情一个期限,有改善、变好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另外,还可以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长期痛苦的理由写下来,然后逐一地找证据去反驳。看到成功的例子,就等于看到了战胜痛苦的希望。
以上,就是遭遇巨大不幸后的人们,最容易陷入的三大思维陷阱。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消极事件不是个人原因导致的,困难也并非无处不在,更不会永远存在,我们遭遇抑郁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也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度过难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