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_忆编写 2021.1.5
刚过完新年就迎来了小寒,在这里祝简友们健康、平安,快乐!
小寒是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饮食风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正处二九、三九时段,“冷在三九、四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尤其是糖炒栗子,灵子的最爱,走在冬日的街头,只要一看到它就迈不动腿哈,除了糖葫芦和烤红薯,在清冷无人的街头捧着一袋刚出炉的糖炒栗子,剥一个,软糯甜香在口中散开,逛街的疲惫也随之消失。作为“街头网红”,糖炒栗子用它的甜香气征服了无数吃货。也许你没有想到,这颗糖炒栗子,它不单单只是好吃这么简单,同时也治愈了你整个的寒冬。
古人非常在意小寒这个节气,还因为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小寒到了,寒冬腊月也就要来了,这个时候的古人特别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以后冬天的棉衣全都会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满身,牛到大寒草满栏。”
而小寒和大寒之间,也有气候上相互对应的关系,谚称“小寒不寒寒大寒”。类似说法还有:“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冻土,大寒冻河”。这些谚语,意在提醒人们注意提前早做准备,防冻防灾,可见小寒在农事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古时人们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已渐渐淡化,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那小寒该吃什么?
古时候人们对小寒是非常看重的,例如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北方人就会吃煮菜,主要是一些偏暖性的食物。俗话说,冬天的萝卜赛人参,羊肉又是冬季温补的好食材,羊肉炖萝卜,味道鲜美,驱寒滋补。北方人小寒节气喜欢炖一锅羊肉炖萝卜,全家一人一碗,喝完全身暖暖的。
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在小寒节气前后,在这个时候,北方人喜欢喝一碗原料丰富的腊八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南京吃菜饭,广东吃糯米饭。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谚语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诗词
《小寒》/吴藕
众卉欣荣非及时,漳州冷艳客来贻。
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梢头春一枝。
《小寒》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小寒》 张昱
花外东风作小寒,轻红淡白满阑干。
春光不与人怜惜,留得清明伴牡丹。
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从生活到养生,都有许多需要讲究的地方。生活上,小寒之前要做好防寒抗寒准备,储存食物,准备衣物,小寒一到,要做好日常保暖。饮食上,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日常饮食中国,小寒时节的到来,人们饮食以食用羊肉、狗肉等暖性食物常见。
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也是说,这个节气,年轻人注意不要食用过多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在饮食上,南京和广东在饮食上颇有自己的特色。
进补不要盲目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锻炼
有些地方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