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专题推荐集心理
弗洛依德是如何将我们分类的?(俄狄浦斯期篇)

弗洛依德是如何将我们分类的?(俄狄浦斯期篇)

作者: 吴宇仁 | 来源:发表于2016-10-23 21:42 被阅读0次

    俄狄浦斯期也叫性蕾期,也就是性的萌芽期,具体的时间大概是3-6岁的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性别的意识。他们开始变得更愿意跟异性的父母跟亲密,同时会对同性的父母显现出排斥心理。

    之所以把这个时期叫做俄狄浦斯期,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年轻王子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最后得知真相后,他很是自责,自废双目,流亡他乡。

    因为这个故事跟这个时期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很相似,弗洛伊德就将这个阶段命名为“俄狄浦斯期”。有意思的是,固结于这个阶段的人格特点,我们往往不叫“俄狄浦斯”固结,而叫“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情结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叫法“恋母情结”。

    怎么样?是不是一下子激动不少?是不是一下就不觉得陌生了?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没错,固结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后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就是“恋母”,但是这也不是这个时期孩子性格特点的全部,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俄狄浦斯期的特点

    就像前面我们说过的,这个时期开始,孩子们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意识。比如过家家的时候,女孩儿会说,我要扮演妈妈;男孩儿就要扮演爸爸。那他们怎么演呢?其实就是在模仿自己同性的父母。因为在此之前,他们除了跟自己的父母有深入的接触以外,并不知道别人的父母是怎么样的。所以他们只能模仿自己的同性父母。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模仿自己父母另一个原因是,既然我的父亲能够吸引我的母亲,并让我的母亲嫁给他,那么,如果我变得跟我父亲一样,我的妈妈就会喜欢我。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种模仿(心理学专业术语可以称之为“认同”)呢?因为大部分人一提到恋母情结就只是想到了“恋母”那一层意思,但是往往会忽略对父亲的模仿。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个时期其实就是孩子们要进行性别角色进行认同和学习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候如果他的同性父母能够很好的陪伴在孩子身边,父母双方关系和睦的话,孩子就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认同和学习的阶段。因为他们明确的知道:“我的父亲就是这样对待我母亲的,而我母亲也很享受,我父亲的做法。”通过这样的一种解读,孩子们知道照着这样模仿就可以获得异性的喜欢。

    但是很不幸的是,这样的家庭其实不太多。大部分家庭中的父母要么是有一方缺失,比如离婚、丧偶、常年在外工作或者家庭中父母角色的错位等;要么,就是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

    对于父母一方有缺失的孩子来说,孩子们就会失去这种模仿的对象。如果孩子失去的是同性的父母,他就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他唯一能模仿的可能就是异性父母,这样就会造成性别角色的行为有时会有偏差,比如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性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缺失造成的。

    至于父母总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则会让孩子在认同和模仿的时候产生迷惑。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做才是对的?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曾暗自许下诺言:我绝不会变成我父亲(母亲)那样!或者:我绝不会嫁给我父亲这样的男人(女人)!但是往往越是这样信誓旦旦的朋友,最后往往都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认同和模仿的时候出现了偏差。

    最后要说的是,其实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并不是俄狄浦斯期所独有。在口欲期固结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分依恋。

    这两种“恋母”的区别在于,俄狄浦斯期的“恋母情结”中,孩子会更多的表现在注重自己的仪表穿着之类的通过强调自身性别魅力来吸引异性。而口欲期的就简单的多,他们基本不太在意自己的性别魅力,只是强调那种依恋的感觉。

    所以千万不要一看到恋母情结就说别人是“俄狄浦斯固结”。

    其实不光是俄狄浦斯情结不能乱用。在心理学中很多专业术语都是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这些术语的本意也并不是去给别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他们的用途通常只是便于彼此之间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

    之前有朋友建议我多写一些具体例子。说实话,不是我不想写。只是如果我去分析明星,我对他们的背景资料并不足够了解,说了可能不准确;如果我分析我熟悉的人,背景资料是足够了,但是别人不一定愿意接受我的这种未经同意的分析;如果我隐去案例的名字,那么相信很多朋友又会对案例的真实性存疑。故而只好作罢。

    以上

    (明天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弗洛依德是如何将我们分类的?(俄狄浦斯期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fk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