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大医院小医师》这本畅销医疗职场小说,作者是台湾台大医学博士,台湾畅销小说家,编剧、电视剧制作人侯文咏,他的这本自传体小说曾经拍成了 25集电视连续剧,同时他的小说曾经发行了300万册。可以说应该是职场小说,像“编辑部的故事”等的典范,也是实习医生入行的必读书目。
小医生,如何在大医院转换科室,如何获得同行与医界长辈的首肯与帮助;如何处理平衡工作中的忙碌与无所适从;如何对付难缠的病人,固执的病人,如何面对人世间的冷暖茶凉,如何关怀晚期病人,或者是临终关怀。凡此种种,作者都是书中有诙谐与精彩的描绘。
1. 医界生存之道,大医院,老前辈与护士们
候文咏诙谐的指出实习医生入大医院需要遵守的医生文化。像PMPMP,主治医生,教授医生,总医生等等。医界其实还是很尊重辈分与资历的,小医生如何在大环境中生存,即要懂得行规,又要工作积极,思路清楚,注重效果,关心病人。
第一年肯定是很忙碌的。书中他“加班加到发烧,抓一把药吃,不料错拿了避孕药”,身上的呼叫机始终不停,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实习医生好苦,好累,好心惊胆战,同时又是不敢松懈,积极的面对每天的挑战。
首先,如何与主治医师,教授医生沟通,这个是个大学问。其他行业也是,即如何及时的理解上级的意图,马上开展行动,同时要牢记入乡随俗,懂得融入环境,不能孤芳自赏。这样才能获得前辈的首肯与提携。同时,医院是个大组织,科室分工明确,懂得制度,了解流程,善于解决每天工作中的问题,这才是关键。就像书中的实习医生,去借X片被拒,开始还幻想“挑起外科与放射科的战斗”,沮丧到“想逃亡或者就抱病了”,最后还是在师兄的指点下才解决了问题。这个要其他的职场其实也是相通的,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懂得组织的规则,环境,懂得善于与他人的协作,这样才能解决手头最关键的问题。对医生来说,无非是住院手术的资料准备,如检查化验结果,X光片等。
其次,护士群体在医院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医生,没有护士也是不行。年轻的医生与护士在忙碌的工作中迸发出爱的火花也不是没有。小说中的那位实习医生,也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与某一位青春靓丽的女护士共事,年轻人多的地方,也是有趣的”唧唧咋咋”最多的地方。他是渴望爱情,同时又被老将军做媒,内心犹豫不决,是爱情还是事业的顺手推舟,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很真实,也有点出乎意料。这里不光描述了护士群体与医生的默契,工作与生活,也说明了两者工作共同对病人的重要意义。
2. 病人与病房,人间冷暖的体现。
没人不会不生病。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常态。但是每个人对医院,对医生护士,以及来医院的前前后后总是有着不同的心态与故事。这个时常让人唏嘘,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第一,有病人就是不喜欢实习医生,死活不让实习医生处理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结果加重了自己的病情。病人期望有高质量的服务,但是由于现代医院的组织运作机制,以及病人的实际情况,实习医生足够处理了,但是医疗制度又是必须尊重病人个人的主体愿望。当宏观条件与个体愿望产生矛盾,同时行业又有独特的行规,必须尊重个体愿望,这样的内在矛盾就产生了。这种情况,其实在其他服务业,也存在。这需要一线的工作者能灵活,及时,有效的应对,如小说中的实习医生,同时我们又期待某些制度能在将来获得局部的调整,以应对这类矛盾。
上面谈的是病人对医生的要求,第二,病人对诊断方案有个人的想法,或好或坏,其实都是人的真实想法。作为医生,在职业操守与人情世故面前,如何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这个肯定是医生最大的挑战了。
小说中最典型的故事是,病人自残想骗保,所以主动要截肢,但是医生经过诊断认为可以接活,那到底是截肢还是接活了,这可是“真与伪”,“善与恶”的挣扎。医生还是最终手术中极力保住病人的断脚,家属却哭天抢地喊命苦。这其实是制度的缺陷,造成一线工作者的迷茫。还有典型的故事是病人的宗教信仰,就是不同意输血,无论医生如何苦口婆心的劝说,病人的家属总是恭恭敬敬的90度鞠躬,坚持“耶和华与他同在”。
第三,对于病人的关怀,特别像临终关怀,晚期病人,还有面临生死抉择的病人,他们更加需要医生,护士的无私鼓励与帮助。这里既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病魔的顽强斗争,也有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坚持。
晚期病人与小说中的董事长,还有那位演出家,他们来日不多,但是需要有活着的理想,无论去完成董事会会议,还是梦想能再次登台演出。他们需要关怀,需要疼痛治疗。医生与护士也不能放弃。小说中的那位实习医生做的就很好,综合考虑到了病人的痛苦,家属的期待,陪伴病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应该说整部小说,其实就是侯文咏描述自己做为实习医生,从一个小医师历经外科、内科、麻醉科、急诊室、加护病房及肿瘤科的实习过程,从小医师看似笨拙的成长其实融合了医疗的专业知识及人间的生死百态。语言诙谐幽默,可以拿原著与电视剧一起观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大医院小医师”的导演还是金钟奖导演王小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