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被讨厌的勇气》,想起了我生命中分外糟糕的一段时间。
那时,我格外迷茫,格外压抑。满心里都是对工作生活的厌恶和对自己各种表现的不满。我愈来愈找不到热情,愈来愈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站在十字路口抬头张望,前后左右的路都通往未知的他方。
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却会在心里把自己和别人比较,看着他们不断地有所收获,心里头满是惶恐,他们都好优秀,我什么都比不过。
我不喜欢自己,我也害怕自己不被他人喜欢,于是我努力地做一些事去获得别人的认可,可是还是有令我不喜的声音出现。我清楚看到自己的自卑,却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感觉整个身体都在颤栗。
我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当一个人习惯了被人接受,也习惯了活在他人肯定和包容的空间,他们无法应对新的环境,他们失去了自我。真正有勇气,从不害怕被人讨厌,他们能够勇敢说出所谓自由就是被人讨厌,但做惯了乖孩子的我,却害怕极了这一点。
同时,因为长久以来的竞争意识,无法把他人当做自己的伙伴,反而被他人的一言一行牵扯的情绪。找不到方向,陷入自卑情结。
那时起,我知道了课题分离。“你如何做”是你的课题,“他人如何评价”是他人的课题。你永远无法左右他人的课题,永远无法左右他人的评价。你只能尽力的完成自己的课题。
也是从那时起,我有意识地练习课题分离,我甚至一度觉得自己自己能做得很好,都可以教导别人。不过在第1次读完这本书的几年后,我又感到困惑,感觉课题分离的度不好把握。
机缘巧合,我最近第二次读了这本书,我突然发现我还是走进别人的课题,想要指手画脚。我希望给别人带来转变,当这个转变没有发生时,我接受不了又开始觉得不舒服。
所以课题分离只是一部分,在获得勇气的路上,还需要有很多练习,特别是自我接纳的练习。
以前我对“自我接纳”的理解就是臣服,允许每一种状态存在,但此番阅读后,我意识到“自我接纳”也是一种勇气,因为我们要接纳不仅是现在的自己,更要接纳那个用尽全力还是实现不了理想状态的自己,然后允许自己普普通通过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