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书三十八本,八百多万,网文无数,期刊数本,问题是——记得多少?化入血液的几何?还是去年的答案:极少。原因不言自明:读只是读,只是在文字表面滑行,深入的思不多,即便是思却未做笔记或写评论,最终都化为虚无。值得自我肯定的是今年的阅读类似于主题阅读,书目是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虽然记得的不多,但多少对自己的思维、思想、观念等有着内在的影响。
2019及以后的阅读与写作又该如何打算呢?一言以蔽之,在18年阅读的基础上做纯粹的主题阅读。
1、语文教育教学。
目前的困境——也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是文本解读能力薄弱、教学设计平庸、大多时候是照本宣科、授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因此还是沉潜下来,去阅读语文相关的书——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等。比如王荣生、孙绍振。语文教学内容涉及的面太多,又不能停留于这些,还得大量的读关于教育(像《给教师的建议》)、文本解读、诗词解读(打算再次研读《人间词话》,复习网师课程)的相关图书。
关于教学,仅是读,意义并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读行合一,践行更为重要。
2、哲学。
郝晓东老师说,语文课堂的瓶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瓶颈是哲学。哲学,可谓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方。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自己的思维力弱、思想程度浅,如何改变?哲学。
中哲,《老子》,《庄子》,《论语》(姑且化入哲学著作),王阳明,冯友兰,劳思光……可以考虑边读边背边抄。
西哲:《苏菲的世界》,《大问题》,海德格尔……
以我的底色,读哲学著作将是极为困难与痛苦的。但是,不经过阵痛,不跳出……舒适区,又如何变化呢?慢慢啃吧。
3,诗词。
让工作与生活润泽一些吧,读诗、抄诗、背诗,尽可能地每日一诗。书目或者篇目,暂时随机一点,看到喜欢的就积累。之后的书目可以选择解读诗歌的著作,比如《蒋勋说唐诗》,读诗,同时读别人的解读,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
4,早教。
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越来越焦虑,虽然是名教师,但是对教育似乎并不懂得什么,尤其是儿童教育。多读多了解吧,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很好地成长。
输出与其他:为什么要阅读与写作,是职业的需要,也是内心的需要。这一年及以后的读书尽可能地慢下来,精读经典,并且连续性重读,必做笔记——书上勾画、手抄、录入电脑,读后必须写文章——哪怕是浅显的读后感,“简书”至少每日一更 。
平衡输入与输出,让阅读更有成效,更有实在的意义。以往读得多,写得少,效果有限,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都没有得到提升,似乎回归到读书无用论上,把输入与输出平衡应该能解决这一问题。写什么?读书笔记,书评,教学反思,案例,教育随笔,随感,心情……先写起来就是了。
读书刚才中,做各类文件夹,分类整理,可以拍照片,或录入,或记录书名及页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尤其是高中语文知识库。
微信公众号文章有选择地读,比如南明诸人的,王开东的,读即做笔记,不能白读。更重要的,渐渐戒掉朋友圈,不刷,不更。我常规发的朋友圈都是关于阅读的,有些人却并不理解 。沉潜下来,也包含着让我的朋友圈静下来,默默地阅读与书写,别再“炫耀”。
生命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记忆力下降,不必追求量的虚荣与虚无,以阅读品质为主,以“意义”为方向。
但是,生活中总是充斥着不确定,尤其是随着诗语的日渐长大,家庭的风波是最大的不确定与困境,希望今生一切安稳。因此,计划,仅是今后大的方向,像初步的打算(19年读五十本、字数一千万)都已放弃,尽量按上面的构思来执行吧。
继续做一个勤恳的啃读者,尽最大的可能做一个写作者(高中时给自己取过个“第七写手”的昵称,十几年过去,并没写几个字,写作水平几无,该兑现了吧,慢慢写,慢慢提高)。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30日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