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是一个值得大书特写的人物。他在位五十六年,在风云激荡的战国舞台上,纵横捭阖,驰骋突杀,所向披靡,使秦国土地面积激增,各诸侯国闻风而栗。他登上王位第二年,就粉碎了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的叛乱,将他们全部诛杀;秦昭襄王四年,即发动了对外战争,“取蒲阪”。即拿下了魏国的蒲阪之地。从此一发不可收,战事不断,取胜无数。
《史记》之《秦本纪第五》载:秦昭襄王四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五十一年、五十三年,先后共三十五年时间,秦国都处在对外战争之中。司马迁统计的秦在大战中杀敌的总和为九十六万六千人。
此外还有一个模糊的数字即“首虏九万”。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将军摎率军攻韩,拿下了阳城、负黍之地,斩首四万;然后挥师攻赵,拿下二十余县;“首虏九万”。即斩首或俘虏赵军共计九万人。面对这种形势,西周君武公背叛秦国,与诸侯约盟合从,率天下精兵出伊阙之口,攻打秦国。秦将摎率军攻破西周。西周君武功主动来降,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人口三万。秦国接受了城邑与人口,将西周君武功放回。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西周的民众向东逃亡,九鼎宝器落入秦国;此时周王室基本消亡。据传当年大禹利用九牧的贡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象征九州之天下。此宝器历经殷商朝至周赧王十九年,方落于秦国;但其一飞入泗水,余八鼎藏于秦。
是什么力量支撑了秦国能应对这么频繁、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了秦国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承受战争带来的无尽苦难,尤其是生命的大量丧失?除了国力在消耗中因获胜而增长之外,不能不说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奖励耕战的政策和法律起了重要作用,也不能不说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起了重要作用——他堪称带领秦国步入强盛的最重要的奠基者。司马迁写道:“五十三年,天下来宾。”即说秦昭襄王五十三年时,天下已是秦国的天下了,诸侯国都前来归服。魏国来得晚一点,秦昭襄王立即命秦将摎(音留)率军伐魏,拿下了吴城;迫使“魏委国听令”。即魏国把整个国家交给秦国听命于人家。“五十六年秋,秦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孝文王之母唐八子已故去,他追尊其为唐太后,并将其母唐八子与其父秦昭襄王合葬。此时韩国君竟穿着孝服来秦吊唁,各诸侯国都不得不派出将相前来吊唁。孝文王寿命太短,他在除丧之后,当年十月己亥日继位,“三日辛丑卒”。即三天之后辛丑时故去,年龄在五十四岁。其子32岁的庄襄王继位;三年后,又卒。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个彪炳千秋的巨星出现了,他就是秦昭襄王的曾孙——秦始皇。
司马迁在本纪的结尾写道,秦人的祖先本为赢姓,其后人分别受封,各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而秦人又以其祖先造父受封于赵城,为赵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