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直呼其名”被视为“大不敬”吗?
现在我们的姓名通常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通常在称呼他人时可以使用姓和名的组合,也可以直接称呼名字,这在现代是非常普遍的。然而,在古代,名字和字并不是同一概念,它们有明确的区分,甚至古人认为直呼名字是一种不敬的行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古代的名字通常由姓、氏、名、字、号等五个部分组成。最初,姓和氏是完全分开使用的,姓表示血缘关系,而氏是从姓派生而来的。渐渐地,姓和氏合并成为一个词,这种情况可能在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与此类似,名字和字在古代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在出生时会被赋予名字,但要到成年冠礼时才会获得字,正如《礼记·檀弓》中所说:“幼名,冠字”。最终,名字和字会合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名字”。
在古代社会,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标识,代表着其个人身份和特征。字通常是对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因此名字和字是相互关联的,字也被称为“表字”。古代人对名字和字有着许多精细的讲究,它们之间可以有相近或相同的意义,也可以有相反或相互补充的意义。例如,我们熟知的屈原,他的姓是“芈”,氏是“屈”,名是“平”,字是“原”。在某些解释中,名字的意义与字的意义相近或相同,就像《尔雅·释地》中所解释的:“广平曰原”。
那么为什么古人认为直呼名字是不敬的呢?这与古代的礼仪有关。根据《仪礼·士冠礼》的规定:“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这意味着按照古代礼仪,自称时通常使用“名”,而称呼他人时使用“字”。直接使用名字称呼他人被认为是不恭敬和冒犯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平辈或尊卑之间只能使用“字”来称呼,不能使用“名”。尤其是在提到君主或长辈时,更不能直接提及其名字。
所以,古代社会中,人们在平辈互称时使用字相承,以示尊重和谦恭。名字通常由长辈来称呼。这些礼仪规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尊卑有序和礼仪之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