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英国文化园”公众号推出的新栏目“精选BBC广播节目”将播放我们精心选取的最新BBC电台节目。我们选取的节目多为社科文类,包括心理和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这个栏目将为对英国社会现状以及心理和教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同时,节目也提供给英语爱好者优质的听力素材。
每期节目都配有我们对节目内容的中文概述。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就节目内容文后留言以及投稿展开讨论。
精选BBC 广播节目:《解剖孤独》
BBC刚公布历史上最大规模针对孤独现象的调查结果。孤独成为当今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心理疾病
2018年一月,英政府任命了世界首位“孤独部长”(Minister of Loneliness)。大家也许会对英国的这一官衔感到匪夷所思。然而,这一职位在英国的设立正反映了孤独现象成为困扰英国人的严重社会问题。英国红十字会与英国合作社集团(The Co-Op Group)2016年12月公布了联手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英国有超过900万人(约为英国总人口的1/5)表示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
然而,孤独问题并非英国独有,它已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有传媒以“孤独如传染病般蔓延全球”来形容这一社会问题。大家不妨看看这些数据:
· 2016年9月,澳洲的 Lifeline Australia 调查显示,80%的澳洲人认为社会越来越让人感到孤独;而60%的受访者(大多数与家人同住)称自己经常感到孤独。
· 美国Dokuz Eylul 大学的系统分析师Ali Sumer在2016年估计,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患持续性孤独。
· 2015年意大利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11.9%的被访者无法找到可以倾诉私人问题的人。
· 我国多年前也有涉及孤独问题的调查。2010年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中国城市压力调查》结果显示,6.9万参与者中,90%的被调查者称自己有孤独感。
研究表明孤独不但危害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大量的研究发现,孤独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风、老年痴呆症等的几率。医学界认为孤独对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相当于每天抽15根香烟。
看了这些大数据,我们对孤独现象应该有了更多的了解。英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国民心理素质的国家。继年初任命了全球首位“孤独部长”后,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举办的全球心理健康高峰会(Global Mental Health Summit)上,英国首相任命了全球首位“预防自杀部长”(Minis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与此同时,她还宣布英国的初中和小学将对所有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测试,以求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防范于未然。
给大家介绍大背景后,我们言归正传,来介绍我们今天的BBC广播节目《解剖孤独》。
在英国政府和心理学界对日益严重的孤独问题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英国BBC广播电台第四台的“意之使然(All in the Mind)”节目组在韦尔科姆基金赞助下,跟英国三所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8 年2月合作进行了一项“孤独实验”(The Loneliness Experiment)。
实验以大型的调查展开。出乎实验设计者意料,他们竟收到来自23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5000人完成的问卷。这使此项调查成为了世界迄今对孤独问题研究的最大规模调查。
这一调查要求被访者详细讲述他们的个人孤独感经历以及谈他们的感受和看法。这个研究的设计者希望能通过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人们对孤独现象的认识,了解孤独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了解孤独在不同年龄群体和社会群体中的表现,并且根据这些结果来制定解决和预防的方案。
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跟进行此研究的学者一样感到非常兴奋。如此详细和庞大的数据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在我辅导的诺丁汉大学本科生中,寂寞、空虚、感到不合群和被排斥等不良情感体验十分常见;而我在与前来公众号咨询的读者的交谈中发现,由孤独所引致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冲突在求询者本身和他们身边的人中也并不鲜见。然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调查使我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孤独对人的影响,对我处理个体咨询者的问题大有裨益。
BBC广播电台作为传播媒体,更重视的是对普罗大众的知识普及。获得“孤独实验”调查和分析结果后,BBC广播第四台设计了一系列的节目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英国文化园”公众号播放的《解剖孤独》系列正在英国广播第四台热播。这个节目把个人故事与专家分析结合,深入浅出地剖析孤独现象。
与英国人相比,中国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意识较为薄弱。然而,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英国文化园”公众号希望通过播放这个节目,让大家对孤独现象有进一步了解,并以此引起国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如果你对我们在此栏目中谈及的内容有所感触,欢迎在文后留言。
节目时长41分30秒,但由于腾讯限制声频长度为30分钟,我们只好删除一些部分。此节目共三集, 第一集探讨哪一类人容易感到孤独以及如何减少孤独感;第二集探讨社交传媒及友谊与孤独现象的关系,并讨论解决方法;第三集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如何处理这一影响极广的问题。
点击链接收听节目:
https://mp.weixin.qq.com/s/eYgyx06OcTznFU3tKJRhVQ
第一集:深入探讨社会上哪些人感到孤独以及如何减少孤独感。
节目主持人在讲述孤独现象以及与专家探讨间穿插了许多被访者的碎片式自述。下面摘取一些受访者所讲的感受:
一位男受访者的感受:我想指出,当你与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仍然可以感到十分孤独。我感到与人格格不入,感到很孤立,无法融入人群,觉得自己无法成为团体中的一份子。
一位女受访者的感受:我非常想与人交谈,但却不知如何交谈。我希望的是与其他人建立一种深层次的友谊。我有许多表面的朋友,却无法找到可以倾诉心事的朋友。
一个照顾父母的女孩:我的父母是残疾人,我需要照顾他们,所以无法与朋友交往,成天与父母一起,感到跟外界隔绝。我感到很孤独,觉得无人支持我。
一位30多岁的女孤独者:你可能不会认为我是那种感到孤独的人。我30多岁,有很多社交生活,但我有时候在独处的时候感到很孤独。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感到孤独,人们也很难理解我为何孤独。
一位临终病人护理者:我觉得照顾别人是一种荣幸,特别是照顾临终病人。尽管他们的情况让人感到不安,但我觉得能照顾这些病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最具人性的。我很希望与人讨论这些问题,听听别人的感受。
96岁的杰克·金(Jack King)在2010年妻子去世后独居。他极其想念与他相濡以沫65年的妻子。妻子的离世使他感到非常空洞。他希望靠作诗、写小说、弹琴和画画让自己摆脱孤独。杰克在电脑里找到了一些安慰。他身体虚弱,难于走出家门,电脑给他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
实验的研究人员称:
如果没有进行这个调查,我们绝对不可能获得到这么多关于孤独感的信息。数据分析很困难,但也充满乐趣。人们如此积极参与以及提供这么详细的信息使我们震惊。我们获得的数据极其丰富和详尽,这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分析这一非常复杂的现象。
调查简介:
来自237个国家、岛屿和地区超过55000人参加了调查,大部分住在英国。2/3受访者为女性;受访者年龄为16到99岁。受访者平均每天有12小时独处,83%的受访者喜欢独处。10%的受访者为护理者(背景介绍:carer 护理者在英国包含了职业护理人员和那些照顾生病和年老家人的人),他们中一半是照顾自己的父母。76%为异性恋者,2.4%是双性恋者,5%为同性恋者。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把孤独与独处视为同一回事。
历史上人们对独处与孤独两者关系的观点:
在历史上,人们对独处的看法两极分化。
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说法:乐于独处的人要么是野兽,要么是神灵。说是野兽,因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你必需要和其他人共处。说是神灵,因为可以独处的人能完全地自我满足,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在普通民众中,独处历来受到鄙夷,被认为是非自然的。民间对于独处的看法大都十分负面。喜欢独处的人也常被人认为是不负责任的人,他们是不快乐、抑郁的人,很多时候还是疯子。然而,人们对社会精英分子中的独处者的看法就有所不同。文学作品对独处的描写也与世俗对独处的看法很不同。
调查中受访者对孤独的最常见定义是以下五个:
1. 找不到人交谈
2. 感觉与外界隔绝
3. 感觉被排挤,无法融入群体
4. 伤感
5. 感觉不被理解
调查结果发现16-24岁年龄群称感到孤独的百分比最高。研究人员认为许多因素造成年轻人成为最孤独的群体。首先,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已被重视多年,英国有许多组织和机构给老年人提供帮助,使他们的情况有所改善;而大多数人难于理解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会感到孤独,因此年轻人的孤独问题被忽视了。年轻人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于孤独感有点儿手足无措;而年龄较大的人,经历了许多事情,也逐步摸索出处理孤独感的方法。16-24岁这个年龄段也是最为情绪化的人生阶段,所以他们对于孤独的感觉会特别强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