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也称之为赶庙会,并不是现在所表达的抓紧时间去开会的含义,而是每个村庄都有固定的一天老亲故戚们互相走动走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也会从庙会开始的前一天起,邀请当地较为有名的剧团唱上几天大戏,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再诚心诚意地留客人们看几天大戏。“赶会”在当今的广大农村地区还是依旧盛行的。只不过,现在的“赶会”早己改变了早年的味道,更多的会场已经变成为了经济贸易和商品交易的流通市场。
早年的“赶会”,其主要目的还是以人文交流为主,当然,会上也有物质交易,主要是卖食品的比较多,也有牛羊和猪的买卖。每年每个村都会有固定的某一天作为该村的亲朋好友们带上礼物齐聚一堂,相互之间话话家常,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当然,客人们去赶会所带的礼物也是与时俱进的。早年赶会时,客人们会顺便到村会上买一两匣点心,再捎上几颗本地甘庶,也常常被农村人称之为甜淑杆的。也有买上几根油条,再用柳条串起来,就去作客聚餐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愈发繁荣,赶会时的伴手礼也在与时俱进,客人们由原来的买些随时可以吃的美食,慢慢的演变成买一箱健力宝,方便面,甚至是酒类等较为贵重的方便食品或者是一些饮品等等。当然也有买一一大编织装洗衣粉去赶会的。这倒是越来越实用了些。
赶会一般都是在春天。过去大部分村庄都把自己村的“庙会”固定在春天的某一天,原因在于,春天的时候,农村的老百姓们往往都比较闲,大田地里也没有多少农活可做,故而,人们也庙会称之为“春会”。然而,现在的人们,尤其是依旧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一年到头都比较闲,因为大部分待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年人,年轻人外出打工者居多。因此,现在不分春夏秋冬都可以成会,甚至春节后的正月初七八,有的地方就开始了农村庙会。
在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农村过庙会时,用来招待客人的饭食较为简单,很少有人家大罢宴席招待亲朋好友的,一般人家都是煮一锅杂烩菜,用五花肉炒一盆回锅肉,再烙一些烙饼就成了,很少有用酒招待客人的习惯。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筹备一年一次的农村庙会不亚于准备过春节时的规模,甚至比春节准备的酒肉食材还要多。每当庙会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主家招待客人的往往都是大摆宴席,让宾客们尽兴而归。
“庙会”是过去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的农村老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亲情凝聚、物质交易、颇具人情味的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刍形,它充分体现出了广大劳动者的交往智慧和家人亲情的世代传承不断。随着现代交通及通讯工具的更加发达便捷,庙会这种人文文化还会存续下去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还能继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继续加深吗?但愿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