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某作者发布在简书上有关于林清玄《紫色菩提》读后感的文章,写的是一些读过这本书后,而引发的对肉身与下一世(如果有的话)的思考。
她写道:如果人有轮回,下一世你的灵魂未必还会寄居在同一具皮囊上,那今生的这副皮囊有何作用?
我以为就像人偶尔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一样,也只是读过了这本书而引发了她这样的思考而已。可看到后面知道她因为读这本书所引发的思考而毅然地决定捐献遗体,并po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照片。
1970年的,将近50岁了吧,我不会置疑她的真诚,毕竟从她文字里透漏出来的超然让我足够敬佩了,何况文字也难以骗人。
我不知道读一本书对于一个人会产生怎样的意义,它又会如何去塑造一个人?又是否真正会去影响人的某项决定?也许它会潜移默化地去塑造一个人的思想,而这种所塑造的思想深浅又是因人而异的。
有些人会为新塑造而认同的思想去行动,而有些人只是止步于思想。不能说没有用,只是说相对于后者而言,前者的意义与价值可能更显得珍贵些,而我属于后者。
只听过名字,知道林清玄是台湾的作家,也关注过他的微博,不曾读过他的任何一本书。想到有人因为读他的《紫色菩提》而做了那样一个决定,那他肯定很有魅力与智慧吧。便去挑了本他的《人生有味是清欢》来读。
《人生有味是清欢》是本散文集,读到时给人一种淡雅清明、充满禅意的感觉,自认为这是本你不足够投入或者平静便难以领会到其中意境的书。
每天清晨在阳台浇花的时候会对花草讲话,能体会到仅读一段经典的清欢。看到老妇女牵着小孙女过马路时想到,老妇女曾经也是如花的少女,而被牵着的小孙女也终有一天变成老妇。
看到水龙头流出的清水,仿佛流出来的不是水,而是心情与时间。看到遗落在道路上的贝壳,会想到人生活在某个城市,也不过是像偶然落在红砖道上的贝壳那样,我们不知道从哪儿、为何而来,或者来到这个世界又是干什么?
生命的欢快和痛苦就像是写在水上的文字那样。花开,是因为花开的因缘足了,叶落是因为落叶的因缘足了。我们曾遇到的有缘人而后分开,也不过是因为缘尽情了。
作者这样的清欢之愉随处可见,我震惊于这样的智慧,好像如果能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我们对于一些失去、得到就不会过分执拗了,从而让我们免于一些不必要的苦恼。并有更多的精力去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的飘落,为之动容与颤抖,甚至想要去知悉它的意义。
诚如文中开头便讲到: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而言,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虽然在放着纯音乐看书的夜晚,在一个人骑车漫无目的闲逛,在某个中午为见到山野里的一朵花而产生过它在凋零前见过我也见过它这样念头的时刻,我也偶然能感受到清欢之愉,但其他多半时候都是浮躁的,难以恒久地感受到清欢。
这时候自己又会想:可能等我年纪大了,这种慢慢地从心底渗透出来的清欢之愉会更多一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