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端溪石砚被列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问世于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端溪石砚被列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问世于

作者: 京南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22-10-28 07:16 被阅读0次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多年来,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民俗文化以及中国文史方面等领域,积累储备了大量知识。尤其他在书法和绘画专业方面,从小跟随着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学习书画和书法理论知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

    学习书法,一般都从正楷入手,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当手拿毛笔,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人意。这些不尽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这里归纳有十六种病笔,并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不正确的点画出现。

    1.牛头。像牛头状。主要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大疾所致。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

    2.鼠尾。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

    3.扫帚。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如果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建议改换毛笔。

    4.竹节。点画似竹节状。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当所致。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大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

    5.蜂腰。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6.鹤膝。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折或横钩时,惯性不能过大,不能有太多的圆转与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保持原帖上的姿态,见好即收。

    7.钉头。钉头与牛头不同,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一般系指力失控,随心所欲而致。这种情形应尽力避免。

    8.折木。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必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9.柴担。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10.锯齿。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11.尖棱。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12.发丝。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13.垂尾。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14.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15.脱肩。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16.柳叶。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我国最有名的砚是端砚与歙砚。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歙砚产于安徽歙县。最好的砚莹洁细腻,纹美色佳,加上精湛的雕刻工艺,是可以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来收藏的。据载,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得到一方“龙尾歙砚”,竟用它换得苏仲恭一座价值百万金的豪华宅邸,可见名砚价值之昂贵。一般的书画用砚各地都有出产,选择其质地细致,易于发墨,不吸水,有实用价值就行了。砚用后要及时洗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不用时要盖好,以免灰尘沾附。

    端溪石砚

    端溪石砚被列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问世于唐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三世。”武德乃唐高祖李渊年号。端溪石砚的石品花色种类之多,形状色泽之雅致,是其它诸砚不能望其项背的。故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石品繁多,如青花、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石眼、冰线、翡翠、金银线、金星点等等。

    青花:是端砚中名贵的石品之一。青花:细如波面微尘,像轻纱、似水藻,隐泻在紫石上,瞅之无形;沉入水中,方可清晰见到,细润如玉,叩磨无声,其硬度较高,乃发墨之源也。

    金星点,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品,如天上的星星布满天空一般,洒满砚石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晴空中的星斗。故称“金星点”。是砂质的变质物,有金星点的砚石易于发墨,美观实用,只是稍粗而已。

    金银线,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像线条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黄纹者叫金线,白纹者叫银线。在砚石中起装饰作用。

    端石中的翠斑是石纹中绿色的斑纹但又不成圈眼,古人称:“青脉”。《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所以翠斑中通常伴有眼。

    端石中的翠斑是石纹中绿色的斑纹但又不成圈眼,古人称:“青脉”。《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所以翠斑中通常伴有眼。砚石中有翡翠的石品非常名贵,得之不易。

    我国最有名的砚是端砚与歙砚。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歙砚产于安徽歙县。最好的砚莹洁细腻,纹美色佳,加上精湛的雕刻工艺,是可以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来收藏的。据载,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得到一方“龙尾歙砚”,竟用它换得苏仲恭一座价值百万金的豪华宅邸,可见名砚价值之昂贵。一般的书画用砚各地都有出产,选择其质地细致,易于发墨,不吸水,有实用价值就行了。砚用后要及时洗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不用时要盖好,以免灰尘沾附。

    歙州石砚

    歙砚聚结而紧,发墨耐用,所以用墨研磨时,发墨益毫,涸墨之迟,噪声之低,必然出色,歙砚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点,即“多年宿墨,一濯而莹”,就是歙砚虽用之年久,墨膏满面,能涤之立净,总之歙确具备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的优点。歙州石砚产生于江西婺源之龙尾山,据清乾隆五年徐毅所著《歙砚辑考》载:“砚出自婺源之龙尾山,盖新安古歙州,婺隶于歙,不曰龙尾而曰歙者,统于同也”,这里说的是歙砚的产地来源。

    据古书记载:产砚诸坑主要在歙县、祁门、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歙石是碎屑岩中的粘板岩,所以呈层片结构。它是由于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外力的作用不同,以及岩石本身的凝固程度不同,使岩石呈现不同的构造状态。形成了歙石的不同纹色和色彩。龙尾歙石色黝黑,微呈青碧,质地细腻,温润如玉,呵气成冰,利于研磨。

    罗纹的形成是歙石中硫化银,铜、锰等矿物成分。粘土质在岩石中作层状排列的缘故。

    罗纹中最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及细罗纹,暗细罗纹。它们都是莹润发墨呵气成水的精品。鳅背纹与犀角纹共质,致多而密,主要是碳质黑点分布得细匀而成,这些都是罕见之品,千不一见。在上述精品中的暗细纹最易被忽略,乍看没有金星,银花等光耀夺目之色,(这正好是纯净无杂质)坚重莹净,一无瑕疵,是歙石中的无上精品。

    眉子是罗纹的变异,古籍中说到雁攒湖眉子,就是无数的甲痕相接,如人字倒置或一抹白云形如新月或横而不曲,两端略细,成双成对如人面的双眉。这种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水气交融的情景,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这必然是上佳之歙石了。

    金星是一种硫化铁的点滴状散布物,结晶在砚石之中,大的如豆,小的如蚕蚁,最小的若鱼子。金星质融为片云状,流云状就成了金晕;而金星质融化到不见痕迹时,石就呈青碧色,显得媚美沉静。金星的色彩悦目,在砚中起到了精美的装饰作用,也是歙石的特征,宋代文人尊重金星。

    任伯年墨,条形,上下委角。高10厘米,宽1.9厘米,厚1厘米,重约25克。正面双线框,内画一大螺,二小螺。大螺内宿一妇,一目侧视,一目正视。嘴隐,脸庞显得十分夸张。又从螺内伸出一壮臂,掌托红色巨珠,珠上金光熠熠如火。落款二行,首行:“戊寅(1878)新秋任伯年写于海上”,次行:“松涛刊麟伯监制”。背面云纹框,内刻五言诗一首:“子满又生珠,依然桃花面。变化神如龙,全身不令见。”下款:“曹素功尧千氏选烟”,顶“预烟”,阳文楷书。此墨色黝质坚,制作精良,是清墨中的上品。

    任伯年(1840-1896)清末海派大画家。时人评他:“真率不修边幅。人物,花鸟仿宋人双钩法。赋色浓厚,白描传神。”又谓“画以‘俗’知名于世”,的确十分贴切。

    曹尧千,清徽墨名家曹素功六世孙。乾隆初在苏州设分店,1860年迁至上海。此墨应是任伯年向曹素功上海分店定制之物。

    仔细品读,还可以发现此墨有与其他徽墨不同的风格。

    首先,此墨一反传统文人墨高雅严肃的主题。文人制墨,其题材向来主张古奥清雅,不易被市井大众所接受。而在此墨上,任伯年只画了一个民间传说中的螺蛳精,整个画面只寥寥数笔,但是如若配读以诗文,就觉意趣无穷,使高贵的文人墨变得雅俗共赏。

    其次,此墨上出现了墨模雕刻者的名号,这也是与传统相悖的。一般文人制墨,目的是要抬高自己,以流芳百世。所以在传统的文人墨上(包括其他种类的墨)从不出现墨模雕刻者的名号。但本墨的落款中,在监制者麟伯之上有“松涛刊”三字,“松涛”名号也,“刊”雕刻也。这在传统的文人墨中是非常少见的。

    上海自开埠以后,经济发展,人文荟萃,形成了冲破传统的海派风格。“一拳打破去来今”,这方墨上的信息正好反映了上海开埠以后社会文化的一种进步,是海派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称它为“海派徽墨”也许并不为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端溪石砚被列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问世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wt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