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想法
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大团体协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大团体协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作者: 早晨的阳光雨露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20:14 被阅读39次

    最近重温了《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记录》,在这场国共之间命运至关重要的战役中,在一开始,对于后者而言,就是一场看起来没有什么胜算的仗,而对方则占尽优势,无论是在先机、军需配备、大军数量、作战技术还是将领上都遥遥领先,却在作战准备前、战中一再错失时机,作战中人员的统一调度和协调配合上也存在不足。再次让我看到了在作战中全局观、战术、时机、主动、人心和士气、将领的选择、将领与将领间配合及人员调配的重要性。下面我来谈下从淮海战役中可以借鉴和启发的几个方面:

    一、注重从战略部署上抓落实,准确把握住时机节点

    不打无准备的战,在开始淮海战役之前,作为指挥中心核心人物毛主席,在心理早已酝酿已久,准确把握时机,主动出击,赢得主动权,安排部署合理;而作为淮海战役的副司令粟裕在接到中央的战略决定时,提前整饬部队,做好一切备战准备,在整饬部队过程中,发现渡江作战在实际中不可行,曾三次斗胆直陈,毛主席也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及时调整战术,同时拔高战略目标。

    而另一方在一开始在战略部署上就存在缺陷,无论是蒋介石还是作战指挥部没能意识到大战迫在眉睫、时间紧迫性,在最初宝贵的六天时间里大军待在原地,错失了先机,没能做到先发制人。作战过程中作战方案也存在弊端,中央举棋不定,朝令夕改。

    而杜聿明作为少数有战略眼光的将领,曾在淮海战役不同阶段提出了的三个作战计划,从战术角度来讲,都极具可行性,但都没有被采纳,尤其是“围魏救赵,解救黄百韬兵团"计划,在作战中,很有可能会扭转整个战局,这个作战计划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是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坚守七到十天;但在当时无论是中央还是前线的将领,大部分人都不相信黄百韬兵团能坚守碾庄七到十天(事实是: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坚守了十七天),因计划过于大胆冒险而遭到当时很多参与决策的成员与高级将领的反对,没能得以实施。

    二、主动出击,将领之间配合默契,从中央到士兵统一战略目标,具体作战中又灵活而有弹性,真正做到从中央到地方是一盘棋,执行力强。

    在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交战时,可以看到后者的将领们的大局观是非常强的,在打仗时,都能做到一切听从指挥,绝不含糊,这样的将领带出的部队执行力也是非常强劲的。

    而反观另一方,部分将领没有全局观,没能做到从中央到地方是一盘棋,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尤其是遇到困局时,首先想到的是保存自己:你想保存实力、我想保存实力、他也想保存实力,慢慢来,导致在执行上打折扣。如黄百韬在撤退时,需要李弥部队的掩护配合,而李弥却打哈哈,以总司令刘峙要求撤守徐州为由,先撤,一定程度上造成黄百韬孤立无援,加上在碾庄滞留了一天时间,最终导致黄百韬被围碾庄。

    统观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役中将领的调配、将领与将领间的配合以及作战过程中,战术使用来看:

    在选择徐州剿总总司令时,前者选择水平一般的刘峙,选派了能干的杜聿明(坚持进攻战术,作战特点就是进攻,以优势的火力压制敌手,以最快的攻击速度打挎敌人,所掌握的部队是国民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作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实际指挥战役,没有杜聿明在时,刘峙就不敢指挥,错失了先机。将领之间选择,掺杂进太多派系矛盾,而不能根据实际选择最佳将领。

    而在将领选择上,毛主席慧眼识才,注重实际战果,大胆用人。作为淮海战役的副司令粟裕,在淮海战役之前并不出名,可以说,粟裕是在淮海战役中横空出世。在面对方12万大军,只用3万将士迎敌,历经7战,战战连胜,可以说用实际战绩说话,最终赢得毛主席信任,大胆任用粟裕为淮海战役的副司令。这就是典型的用战果来说话。粟裕为人机智、诚恳、谦虚、谨慎,有勇有谋,因为曾经惨重的经历和历经险恶的生存环境,加上长期远离中央根据地孤军作战,使得具有冒险精神,能打险战。林彪曾说过他跟粟裕作战的不同在于他必须要有七成把握才敢打,五、六成都不打;而粟裕却能做到。正是粟裕身上所凸显出的这一切特性,是毛主席看到他,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对其手下将领们的了解、能统筹全局、任人唯贤。

    将领间配合也是非常默契,如陈粟组合,陈毅与粟裕的搭档,毅豪爽,善于各方面的关系,粟裕聪明、谨慎、只管打仗的事情,在遇到问题时,陈毅也能大力挺为粟裕担保,成就一段“粟不离陈,陈不离粟”的佳话。

    作战中,保有弹性,有创新精神,因时因地调整战役方向和战术。可以看到,在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在一次次具体战争中根据实际不断修改战役方向,甚至真正的开始淮海战役已经不是一开始的淮海战役。在具体作战中,根据实际,灵活采用不同战术:比如阻止邱清泉的第五军团来救援黄百韬采用的一系列战术策略:围点打援,突破常规的正面救援,集中大量军力从侧面打援,这是一种战术上的发展与创新;采用尖锥战术,越往前,兵力越小;越往后兵力越大,使得邱清泉的救援部队无法靠近;而在最后追击被困多日黄百韬部队时,采用进迫战术,通过让进攻士兵人统一穿戴订制的棉帽,让敌人以为是东北野战军入关,彻底击溃了敌人最后的心理防线。

    三、凝聚人心,士气高昂

    在淮海战役中,取胜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凝聚人心,将领和士兵们上下一心,士气高昂,在作战过程中不掉链子、勇猛有担当。此外,军民也是一心,同一个目标。通过组织农民学文化、编快板、评功受奖、让百姓有强烈的组织感和参与感,进而愿意主动积极参与其中,保证了后勤部队及军需的充足。这就是毛主席的人民战争,让老百姓主动参与到战争中,宁可牺牲眼前的利益支持你,是为了将来共同目标的实现。这就是人心所彰显出来的巨大能量。

    在淮海战役中,后方军需补给,很大得力于数百万普通老百姓用手推车,跨越艰难险阻从几千里外一步一步运送到一线,保证了战士们的补给,而我们的将士们也懂得珍惜这些来之不易补给。记得有一个片段是蓝洪安回忆被俘当天情形:在陈官庄时,蓝洪安被俘那一天已经饿得走不动了,对方给了他一个高粱面子做的窝窝头,特硬(扔在地上都能弹跳起来),见他犹豫,对方说了一句:这个窝窝头是山东老百姓经过几千里用小车推来的、值钱。就是在这样统一战线下,广泛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不断激发内在活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四、发展创新、助力大团体协同工作

    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互联网下的大团体协同工作可以得到哪些启发与思考:

    一是核心领导人须具备战略性思维、统一部署、细化措施,分步实施。

    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大团体协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在大团体协同工作中,尤其是要攻克一些极具难度或至关重要的战役时,需要作为核心领导人具备战略性思维、见大而行远,用战略性思维来制定作战方案,统一好战略目标,同时把握好关键的契机,把目标降级为手段,一开始不需要太过拘泥于具体的执行措施,但必须要有全局观和战略性思维,一切都是变动的,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灵活调整战术。

    二是主动出击,孵化出团队协同工作所需的专业人才。

    成立指挥部,组建好工作组,配备好团队带队人员和团队成员,提前拉练好攻坚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有能力带团队的团队领导人是最基础的。拉练过程中,要不断淬炼团队成员各自独立作战的能力,同时不断打磨大团队协同作战的默契与配合度,捏沙成团,不断植入大团体协同作战,一切听从中央的统一调配,同时保有具体作战中战术的灵活与弹性。

    三是有强烈参与感。

    在大团体协同工作中,拉练出来的团队也应该具备这样的优秀素质:上下一心,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其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共建者,有主体意识,并主动参与攻坚过程中不断获得快乐与获得感、幸福感,淬炼专业技术同时,进而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大团体协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四是明确责任分工、同时保持信任互助。

    在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在完成每一个任务、小目标的拉练过程一点点建立起信任,保持对彼此的信任、对团队的信任;在遇到问题或困难中逐步形成信任互助的良好团队文化,确保在遇到巨大挫折时,进退自如、后方支援充足有力,共同进退,整个团队是一盘活棋。

    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大团体协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五是相互倾听、互相认同。

    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大团体协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大团体协同工作,必须保持步调一致、目标一致,这时更需要作为中央核心指挥人了解并熟知每一位团队领导人的能力、特长,能统筹协调,合理调配,把人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同时带领团队的领导人也要了解并熟知每一位团队成员优势与特长、短板以及可培养与开发的空间。这都需要我们在团队中打造一种团队成员间互相尊重、认真倾听其他成员所表达的意见,懂得赞美、认同其他团队成员的团队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淮海战役中,看今天大团体协同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xb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