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以下场景,你是否躺枪?
1、一直计划要养成健身习惯,可是好几年过去了,还是一切照旧,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体重远比收入涨得快。
2、下周会议需要一份很重要的ppt,这周就应该把草稿做出来,可是一直拖到最后一天,才开始熬夜赶活。
3、好几年前就买了几本英语参考书,雄心壮志要复习提高,可到现在书还没翻开过。
4、曾买了一堆别人推荐的好书,立志好好读完、成为更好的自己,可是好几个月过去,还只读了前言。
5、家里很乱,每次看到都心烦意乱,严重影响心情,可是拖了好几个月,还一直懒得收拾整齐。
6、……
没错,以上场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拖延。而且,虽然你一直拖着不开始、貌似没有付出时间,但在此期间,你的心情并不轻松,每次想起这事就会不由自主的焦虑和自责。所以这其实耗费了你很多心力、却没有什么产出。然而手脚就是不听使唤、不肯迈出一步,即使开始也很难坚持。
我说得对吗?如果不幸被我说中心事,可能你也有拖延症,不妨留言或私信,我们可以联合对抗拖延。
这个世界上拖延症患者的数量,恐怕比任何一种疾病的患者都要多,因为这是人性使然。
我之所以对拖延场景和拖延者的心情如此了解,是因为我也是其中之一。甚至包括《拖延心理学》的两位作者,25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拖延的美国心理专家简•博克(Jane B. Burka)和莱诺拉•袁(Lenora M. Yuen),自称也有着很多关于拖延的丑事。你也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没得过拖延症的人,对于如何改善拖延症状,是没有发言权的,久病成医嘛。
所以,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李笑来名言)。所以,不要为此而过于自责,接纳它、正视它才能更好的应对拖延。也不要奢望你会永远的消除拖延,接受它和我们相伴相生,与之和谐相处,矫枉过正反而是有害的。
我们要做的是,找对做事的时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哪些事该拖,哪些事不该拖。有些事,适当拖延反而会带来好处。
关于拖延一词,单词是Procrastinate,由两个拉丁词汇合成:Pro”往后“,crastinus“属于明天”,合起来就是“往后挪到明天”或“以后再做”。也就是中国古诗里所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可见,拖延是一个自古就有、东西方文化共同的问题。
拖延不单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更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只有从心理上探究其根源,才能找准对策。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提到,2007年,加拿大心理学家斯蒂尔出版了一本关于拖延的综合评述著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导致拖延的以下四个主要原因。常常多个因素起作用,但会有一个主因。
反观我自己曾有过的拖延案例,还真是这样。
第一,缺乏自信。
可能是这件任务很大,涉及到非常多事无巨细的事情,也可能是很有难度、很烧脑,也可能是你从没做过、缺乏相关经验。你头绪纷乱,甚至不知从哪开始,越畏难越拖延,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越畏难,恶性循环就是这么形成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任务本身其实没那么可怕,但你总是力求完美,要求自己准备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时才开始,也会导致拖延。
我打算在2006年的4.23世界读书日,发布一篇总结自己读书理念和方法的文章,一月份就想开始动笔。可是这篇文章包含内容很多,涉及到很多我曾读过的书。我就想把这些书都拿出来重温一遍再开始写,可是有好几十本,每次一想都觉得是一件泰山压顶的巨大任务,所以惧怕开始,一直拖到3月份才动笔。
第二,反感任务,预计过程和结果令人讨厌。
本来就对某个任务有反感心理,不是出于自己兴趣,迫不得已或受人逼迫,或者认定做事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困难,结局会很惨,也会导致拖延。
比如,我读在职研究生期间,写论文一直拖了好几个月才开始,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因为对专业和论文题目,都不是出于自己兴趣,只是为了拿到文凭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在那几个月之内,这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以致于都不能放松地陪孩子玩,一直想着这件事。
所以,对于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事,只能硬着头皮尽快做完,尽快卸下这个心理负担。或者,有些任务开始以后,比预想的有意思、甚至慢慢培养起兴趣,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目标和回报太遥远,反馈延迟,价值感缺失。
目标遥遥无期 ,总感觉前方时间很充裕,或是感受不到意义,找不到价值感,或者收效不明显,就容易导致拖延。
上述写论文的例子,也有这种心理,觉得离答辩还有很长时间,再加上不喜欢,就更没有动力开始了。
比如减肥,看着一直居高不下的体重,就会开始自我怀疑——忍受着美食诱惑、一大早起来跑步流汗的意义何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何苦为难自己。于是,就和戒烟一样,减肥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第四,冲动分心,无法自我约束。
有时,以上原因都不存在,就是很容易被周围事情干扰,而不能静下心来,专注的投入进去。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信息泛滥恰好又把我们拽进了拖延的深渊,时时刻刻考验着我们的定力,让我们总害怕错过什么信息,没法心安于自己该做的事。
比如,很多次,我本来打开手机是打算写文章的,或听一节已经购买了两个月的付费课程。可是,手就是不由自主的点开微信朋友圈,麻木似地一条条刷下去,等回过神来,一个多小时就这么溜走了。于是后悔不已,这段时间要是用来写文章,估计草稿就出来了。
再比如,本来是打算早睡的,可是睡觉前总会有很多事冒出来,一磨蹭又已过半夜。其实这些事并不重要,可能潜意识里,我们就是舍不得把这大好光阴交给周公。
其实把四点原因总结起来,要克服拖延并不困难,只要相信自己能完成,认为完成这个任务很有价值,而且能克制自己分心,有时间紧迫感,就能使做事动机剧增,战胜拖延。
治疗拖延症有何良药秘方?好了,了解了病因,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医治对策:
病因一“ 信心不足” 之良药——任务拆解、小步快跑:
很多时候,我们恐惧开始,是因为一件任务在我们脑海里等于一个模糊的念头,而不是具体、可操作的行动。
从2014年开始,我就有“带着父母一起邮轮旅行”这个想法。但每次一看到清单上的这个任务,就觉得思绪万千,有很多需要准备的细节,但具体又不知从哪里着手。所以一直拖到2015年才成行。
尝试着把任务分解,把模糊复杂的大任务变成简单明确的小任务。我们的大脑喜欢做简单明确的事,面对模糊复杂的任务时就会拖延。
“带着父母一起邮轮旅行”这件任务可以拆解为:
• 查邮轮旅行攻略
• 确定邮轮公司和线路
• 确定行程
• 办护照和签证
• 签合同
• 收拾行李
• 准备攻略
然后对所有任务最优化排序,马上着手做第一件事,小步快跑。一旦启动,如齿轮一样,自然带动后续任务。
对读书那篇文章,我把它拆分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
第一周:写出文章大纲
第二周:写完第一部分草稿,翻阅涉及到书籍的要点
第三和第四周:分别写完第二、三部分草稿,翻阅涉及到书籍的要点。
放下完美主义,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找到做事的状态,让它自然推动进度。
关于这个方法,可以参阅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来,做一份令自己怦然心动、又落地可行的2017新年计划吧》。
病因二“反感任务”之良药:逃避,或速战速决,或苦中作乐。
对于你很反感的任务,要么逃避,比如授权给别人做,如果不得不做,就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别让它影响你在其它更重要任务上的情绪和发挥。但有时一旦开始,会比预想的有趣,或者在行动中慢慢培养了兴趣、进入状态。所以,如果逃不开,就动起来。
于是对于写论文这件事,我豁出去两个月时间,一到周末就背着书包来到公司,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写,从年初拖到下半年的这个任务才算完成。而且,写着写着还发现蛮有意思的,不仅整合了我平时的项目经验,而且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论文答辩时效果也不错,算是一个阶段性的小成就。
再比如,对于打扫卫生这件令我深恶痛绝的事情,要么花钱请钟点工,要么每天抽一点时间,速战速决。而且,我会在打扫同时播放《罗辑思维》或《晓说》等喜欢的节目,这个原本痛苦的过程反而变得令人期待、且收获多多。
病因三“目标遥远、反馈延迟”之良药:更准确感知时间,记录成果。
从十多年前开始,每年年初,我都会做一个读书规划,目标基本是一年读完30多本书。做计划时都这么想,一年有365天,区区30多本书还不是轻松小case?可有时,到了3、4月份才发现只读了三、四本。
后来我采用以下方法,才克服这一毛病,保证目标得以实现:
1、 把远期目标分解成一些小而近的阶段性目标,比如365天读35本书,平均10天就要读完一本。
2、 通过时间账本提升对时间感知的准确度,才不会盲目乐观地认为时间充裕。关于这个方法,请参阅往期文章《有了“时间账本”,不再迷惑“时间都去哪了”|时间管理系列之六》。
3、 采用清单记录成果,提供及时反馈。我采用豆瓣读书记录读过的书,并且用excel清单保存历年来读过的所有书。有时翻开这个记录,体会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积累与成长,成就感油然而生,所带来的动力,远比外在评价或者物质奖励更为持久和强大。
我的豆瓣读书主页病因四“分心冲动”之良药:隔绝网络,随时记录。
分心有两种:外部干扰或内部干扰。
外部干扰是指由外界或别人引起的中断,比如你正聚精会神忙着写一份项目报告,同事来找你。这时候可以礼貌的跟同事解释,然后马上再回到手头任务以免思路中断。或是你正看书呢,电话铃响起或微信不断有提示音。专注做事时断开手机网络,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习惯。
内部干扰是指要做事、或在做事过程中突然想起别的事。一想到就立刻记录在手边的备忘录上,然后把它放下马上回来。
除了以上四种对症良药,提高自身免疫力也必不可少,那就是利用我们的身体来减轻拖延。
当我们拖延时,不论是通过忙碌来逃避一些事情,还是心不在焉的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是身不由己的刷手机,我们都是失去了和自己身体生物层面的接触。通过运动或冥想等静心活动,加强和自己感官体验的接触,运动让我们能动起来,冥想让我们能静下来,动静自如,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身体状态来抵抗拖延,提升定力。
我在养成每天瑜伽的习惯以后,一改以往懒散、拖拉的习惯,其它一些好习惯都随之养成,比如早睡早起、立刻行动、提前规划、及时记录、专注当下等等。
尽管我们在为了克服拖延而大费口舌,然后,拖延的好坏并不能一概而论。
拖延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在工作中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上司布置的一项任务,拖了几天,反而被告知由于上层决定变化而取消,省去了我不必要的精力。有些人拖到政策公布再生二娃,不仅省去几十万罚款,还能名正言顺享受产假和一系列优惠。
然后,生活中拖延带来最大损失的例子,恐怕要数买房子了。买房子这事要是拖延好几年,就可能要多付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本文只是我个人实践克服拖延症的一些心得,如果想更详细了解,推荐阅读《拖延心理学》,一本非常全面和权威的拖延问题专著。
所以,比完全克服拖延更重要的是,分清轻重缓急,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其前提是你要对自己足够了解,对周围有足够准确的判断,这又回到了时间管理的本质。
到此,时间管理系列已接近尾声,感谢有你一路陪伴。下一期作为终结,我会为大家推荐——时间管理领域对我最有帮助、最有价值的五本书,让你省去挑书、试读的时间,直奔精华。敬请期待!
时间管理系列,陪伴你一路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