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除了阶段考和期末考这些大型的正式考试,我们还会设置平时测验。
我过去的做法,一句话概括,就是“试卷一发,做完一改,改完一讲,讲完一罚”。
如此循环,感觉测验除了带来批改的繁重以外,剩下的,就只有对成绩的无奈。
是测验的错吗?
一番摸索后,我发现,平时的测验,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升级自己的教学系统。
具体来讲,测验可以帮助我们做两件事:
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寻找自己教学系统的调整方向
如何做到呢?
(一)
首先,收集信息。
平时的测验,一般都是自己监考。因此,信息的收集,从监考就开始了。
测验中,我收集的信息包括三类:
1、解题状态,主要是学生对注意力的使用习惯。
一场测验,短的40分钟,长的80分钟。
有的学生能够全程集中注意力,目光不离试卷;有的学生尽管在做,但是很随意;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当成过客,要么四处张望,要么趴台睡觉。
2、解题速度,主要指学生解题进度和时间进度的匹配情况。
有的学生常常有充足的时间检查,有的学生总是时间刚刚好;还有的学生尽管尽力,但还是输给了时间。
3、解题习惯,主要包括解题格式,草稿纸使用,检查方式,还有做题顺序。
比如,有的学生的解题过程,我需要在他画的箭头指引下才能看懂;有的学生的草稿纸,像长痘痘一样,这里长一块,那里长一块;有的学生做完后,就把笔一放,闭目养神了;有的学生从第1题做起,被某一题卡住后,就一直停到交卷......
我的做法是,在开考后和收卷前的5分钟各观察记录一次,考试过程随机记录。
测验后,我收集的信息包括两类:
1、学生的成绩
批改完后,把成绩交给Excel。
2、学生的答案
批改过程中,标记出现错误的题号,简单记录错误的答案。另外,对于学生想出的绝妙解题方法,也会记录下来。
工作量会不会很大?
起初我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践行几次后发现不会,因为学生的错误大多类似,所以批改速度刚开始会慢些,到后来会越来越快。
(二)
收集信息之后,是处理信息,主要包括成绩分析和答案分析。
成绩分析的目的,是调整对教学成绩的预期。
关注点1、总体成绩是否属于正常水平?
这一点看一分四率的纵向对比,包括平均分、高分率、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
比如,上次测验有30个及格,如果这次有31个,成绩可以算正常;如果只有20个,显然要深入反思了。
关注点2、总体成绩的波动情况怎么样?
这一点看各层次学生的变动情况,一般与上一次测验相比。
总体正常,并不等于个体也正常。比如,上次测验有30个及格,这次有31个,是不是意味着有1个人进步了呢?不一定,有可能是有3个人退步到不及格,同时有4个人进步到及格。
我的做法是用一张Excel表,列举学生的变动情况,包括高分层、优秀层、及格层和低分层的变动。
成绩分析之后,是答案分析。
答案分析的目的,是寻找提升成绩的突破口,进一步讲,可以分解为三个问题:
优生考高分的瓶颈在哪里?
中等生考优秀的瓶颈在哪里?
后进生考低分的瓶颈在哪里?
关注点1、失分集中在哪些知识点或题型?
有些知识点相对简单,有些知识点虽难,但是考察的题型相对简单,这两种情况如果存在失分现象,甚至失分严重的话,往往意味着有了一个提升成绩的机会。
我的做法,是用有道云笔记,把这样的知识点和题型按章节梳理,然后存档备用。
如果知识点困难,或者考察的题型困难的话,我的选择是先圈定已经掌握的学生名单,然后逐步扩大。
关注点2、失分集中在理解型错误还是技术型错误?
理解型错误,指的是“不会做而做错”。
对此类错误的处理,参考上一步的分析,不再赘述。
技术型错误,指的是“会做却还做错”。
此类错误通常与解题状态和解题习惯有关。
比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算迷之自信,测验就是不用草稿纸,结果扣分惨不忍睹;有的学生为了节约草稿纸,把字写的很小,结果把“5”看成“3”,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处理的策略,一是思想沟通,端正考试态度;二是帮助学生升级解题习惯。
成绩分析属于定量分析,答案分析属于定性分析。
(三)
处理信息后,是行动调整,包括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和系统迭代。
1、学生自评。
发回试卷后,我通常会利用课堂布置5-10分钟的独自订正任务,巡视往往会发现许多学生边订正边叹气,因为好些分本来是不用丢的!
2、教师点评。
一是对普遍错的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二是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再次梳理,三是对解题状态和解题习惯进行总结和调整方案。
3、系统迭代。
一是让学生将错题纳入错题本,考试复习备用。
二是根据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题型”进行选题,通过课前小测和课后培辅进行定投式刻意练习。
三是对解题状态和解题习惯的学生进行谈话沟通,寻找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是刷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预期,微调新知识的教学策略。
随着测验的次数增加,你的教学系统的升级次数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也会从中得到提升,这样双方都能获得成长。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