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孤残背景特殊儿童的心理分析

孤残背景特殊儿童的心理分析

作者: 星月社 | 来源:发表于2020-06-05 10:30 被阅读0次

孤儿儿童

根据百度百科记载,“孤儿”是指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孤儿”主要源于家庭变故,他们是特殊儿童中最容易被孤立、被嘲讽的学生群体,比如经常会听到的“她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等类似的话语。

尽管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千叮咛万嘱咐,但还是杜绝不了此类事件的发生。比起被同学们冷落或者忽视,老师每隔一段时间的刻意提醒(比如在公众场合强调这些孩子的缺陷),会让他们更加抬不起头。

其实,这些孩子来到学校是想通过老师找到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共同点,渴望被身边的人关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我曾经有幸去过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学校,通过了解知道了这所学校存在着一些孤儿,这所学校连幼儿班有超过300名学生,这些孩子大概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左右。

他们一年四季基本上不常回家,有些学生到了寒暑假也只在家里最多呆十多天就返回到了学校,有些六年级学生就算毕业了也呆到学校,直到中学开学后才离开,甚至有些路途遥远的孩子连过年都不回家。我曾经问过学校的老师,为什么他们有家不回呢?老师回答说:孩子们觉得家里没意思。

在我们那里,曾经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重大刑事案件,因为个人利益冲突,一个人把另外一家人基本上都杀光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没能存活,就剩下两个孩子没下得去手。几年来,一直以来跟着姑姑生活,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他们的姑姑只能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

失去了最亲、最爱的人,哪怕对自己再好的亲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孩子们对于家的感觉可能从父母不在那刻起就没有了。

学校里的同学成了兄弟姐妹,学校里的老师成了再生父母。他们在学校度过了很多难忘的时光,有人为你看病,有人为你过生日,孩子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发生在这里,所以这里便成了他们情感的寄托,成了第二个有着现实意义的“家庭”。

我曾在百度中搜索“孤儿未来”这个关键词,赫然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孤儿有未来吗?”。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但没有至亲的孩子就像失去了强有力的后盾,做什么事情都得小心翼翼,因为犯了错没有爸爸妈妈来帮你,上一所好大学需要自身成绩好,还要自己赚钱养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连个嘘寒问暖的家人都没有,这种难熬的心理有谁能健健康康地活着。

如果有幸还有爷爷、奶奶、姑姑等亲人帮衬,那可能不必为衣食住行而发愁,但“爸爸、妈妈”会是孩子们心里永远的痛。健康的家庭有什么事还有父母担着,可是一旦没有至亲的陪伴,他们就算心里有事也不会轻易说出口。长此以往下去,他们会因为缺少关爱导致结婚生子以后不知道如何经营好婚姻,如何教育好子女。

我能想到最完美的结局,是归属一个新的家庭,养父母待如己出,让他们重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伴随他们上学、毕业、找工作等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后参与体验每一个幸福的日子,但作为乡村孩子能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呢?

对于孤儿,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家人间的关心与爱护。从小失去父母至亲的人,是需要这种亲如子女般的温情的,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多以家长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纵容他们的小小脾气,提升他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于未来怀有向往,当然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也要讲究严慈相济。

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是指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儿童。那么概括起来呢,“残疾儿童”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智力障碍、身体残疾和肢体残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智残、体残和肢残。

由于近年来城镇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我们流失了很多学习优秀的学生,残疾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三年前的14%增长至如今的20%。

这些被很多学校拒绝的孩子,我们学校成了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后的选择。其实,他们除了成绩上差强人意外,其他方面一点都不比别的孩子差。

就拿我们学校六年级的一位学生来说吧,他今年就要毕业了,但我还是替他担心。我来这所学校的第一年,就是带的他们这个班,当时这个班有8名学生,这里面有一半是单亲家庭,还有两人是残疾儿童,其中就包括他。

他和别的特殊儿童有很大的不同,他需要他的爸爸妈妈每天早上6点多送到学校,每天晚上8点多接回家。每年五一过后,孩子们开始午休,我校考虑到他们家的特殊情况,会让他中午在学校休息。

因为小时候在肚子里面做过手术,导致他从小大小便不受控制。他的家人每次来学校之前都会给他换裤子,每天在学校的生活都是靠一条尿布撑着。我刚带他们那时候,教室里每天都能闻到屎尿的味道,之所以不让他晚上住校,也是因为他的这个原因。

今年他即将毕业,虽然比起小时候现在好太多,但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尤其是县城的中学,每个班至少40人以上,他的这种情况可能短时间内很难被其他学生所接受。

我在上文提到的这位特殊儿童,面对如今这个以成绩取胜的教育模式,他们在学业上很难走得长远。我们学校之前毕业的两位智力障碍儿童,报的那个学校都不接收,还得找人才能继续上初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更何况六年级的这位学生还有这样的特殊情况。

残疾儿童,很难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到公平地教育。尽管有些孩子可以进入清华、北大等这样的高级学府,但这只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孩子上不了大学,因为他们在学业上并不优秀。我们以为教育能改变穷苦孩子的命运,可是连学校都是被冷落、被忽视的对象,更不要说进入社会了,他们可以选择的职业很少,但是我想他们会过得很知足。

我们学校的这些残疾儿童,尽管身体上有着和其他学生不一样的地方,但他们依然勇敢地随班就读。我们没有送教上门的学生,我想他们父母极力要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是想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有谁对他们无礼,父母会拼命劝阻。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世代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我的日常观察,这些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成绩差点,其他不比别的孩子差。他们保留着人类最淳朴的优秀品质,尽管有一些让我们头疼的孩子,但是他们活的要比其他孩子更真实、更纯粹,只要他们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未来的社会总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对于残疾儿童,我们不要过度去关注他们身体缺陷,鼓励他们参与到日常学习与活动中,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任务,以增强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要多去关注个体的学习成果,而不是综合排名。要发掘他们的积极因素,在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

总结

教育不是用统一的模板去约束不同的孩子,而是要根据他们行为、习惯去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考一所好的大学,而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实现属于各自的社会化使命。

如果我们有幸接收到有着孤残背景的孩子,这应当是我们的幸福。为什么要这样说?对于以学业为主的教育形态,我们作为教师更多用到的理性思维,我们以规章制度去规范那些学习好的孩子,但特殊儿童有时候做的事情会让我们失去理性,这时候我们不应该去过度的惩戒他们,因为惩戒是日常管教中最无奈、最无力的手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对有些特殊学生采用惩戒的手段会适得其反。特殊儿童没有立竿见影的管理体系去套用,他们是需要我们用感性的思维慢慢去引导。每个孩子都想获得成长的助力,而孤残儿童更加渴望得到持续、感性的激励,而不是不断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孤残儿童,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他们不是课堂的多余部分,而是一道道独特而亮眼的风景线。这节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教,而是让大家正视着这类特殊群体。

他们内心是非常渴望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但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导致他们有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果我们运用得到,他们的这些被人看好的特点,将会是一笔隐形的财富。

相关文章

  • 孤残背景特殊儿童的心理分析

    孤儿儿童 根据百度百科记载,“孤儿”是指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孤儿”主要源于...

  • 台湾鲍亦君老师公益讲座通知

    一、活动背景 每一位特殊儿童的诞生,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更好地了解特殊儿童,协助特殊...

  • 《心理课怎么玩》02

    儿童的内心深处更具有原始的东西,必须要用特殊的分析技术来进行发现,这就是‘游戏分析’的心理学方法。通过游戏分析法,...

  • “走吧,少年”暑期夏令营开班了

    7月10日襄阳草草义工协会“走吧,少年”暑期夏令营开营了。参加此次夏令营的有农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还有...

  • 2020.11/17亲子沟通赋能营先导课

    工作生活之余学习绘画心理分析,前期房树人绘画心理分析之后的儿童绘画心理分析,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本期...

  • 以春风 以暖阳

    “以春风以暖阳”关爱孤残儿童活动,襄阳草草义工协会的“周末爸妈”点亮孩子们希望之光。 因疫情,为了安全起见,儿童福...

  • 2021-07-24

    拥抱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分析及策略 高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耿萍霞 背景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患有该病症往...

  • 儿童精神分析

    第一章: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 第四章:2-6岁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第一节:儿童绘画心理分析的指导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在指导和分析孩子绘画时,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尊重孩子的...

  • 曼陀罗绘画每日文摘

    摘自陈灿锐、高艳红著《儿童曼陀罗绘画分析理论与实践》 造成儿童心理困扰的是什么?曼陀罗绘画能投射出儿童什么心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残背景特殊儿童的心理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fa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