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01
2019年寒假,8岁的女儿咪咪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打耳洞。咪咪是个很怕疼的孩子,打完耳洞后,每天喷酒精消毒时她都大叫:“轻点!好疼!”开学前,我特意把她的耳钉换成了鸡毛梗。帮她换穿鸡毛梗的那天晚上,她边叫疼边哭,足足哭了一包纸巾。
接下来两周,我一直没理会她的耳洞。直到有一天,她的钢琴老师提醒她要经常转一下鸡毛梗,否则担心耳洞会闭合起来。因为要转动鸡毛梗,边大叫“好疼”边掉眼泪的一慕重演了。
我说帮她转动一下,她不愿意。我提议她自己慢慢转动,她也不愿意。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后来我都有点急了:“那你自己好好想想怎么做吧。记得要经常转一下就好了。”没想到,她哭的更厉害了:“妈妈,我不想做胆小鬼,我不想自己是一个这么怕疼的人。”
02
我很感谢女儿,能够这么坦诚地说出她的想法。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到,其实她对自己的胆小,也是不接纳的,她也是希望自己有勇气去转动鸡毛梗的。只是,她此刻内心的力量不够,她真的做不到。
有时候,大人看到小孩因为怕疼或其他原因,从而很抵触做某件事情。大人们往往会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在那个当下很烦躁很焦虑,从而迁怒孩子,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也许我们大人没想到,其实孩子也会因此而内疚的,孩子也是希望自己表现得越来越好的。
我很庆幸我看到了这点,于是赶紧深呼吸,调整了一下自己。“咪咪,谢谢你愿意告诉妈妈你真实的想法。虽然你也不想这么胆小怕疼,但是妈妈要告诉你,其实怕疼也是一件好事哦。”咪咪不解地看着我。
接着,我跟她讲了我在亲子课堂学到的关于“喜怒哀惧”的四种基本情绪,以及每一种情绪背后的意义。我告诉她,害怕和恐惧是保命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一点都不怕疼,那他肯定活不久。
“妈妈知道你现在暂时做不到,所以有点讨厌自己,是吗?妈妈觉得暂时做不到,也是可以的哦。同时妈妈很有信心,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办法来转动鸡毛梗的。”
我和她一起回顾了她以前因为很怕疼不敢拔牙,后来慢慢地,勇敢到敢自己拔牙的这段经历。“妈妈知道咪咪不是胆小鬼,怕疼是人的正常表现。咪咪其实是一个勇敢的孩子,现在只是还没有准备好而已。”我开始给咪咪正面的期待。

03
心理学界有个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做的一个试验。实验中,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去到一所小学,随机得出一份18人的名单,并告诉校长和相关教师,经过测评他们认为这18个孩子未来很有发展前途。同时为了保证测评效果的正确性,罗森塔尔要求校长对这些孩子们保密。
神奇的事情是8个月过去了,这些名单上的孩子无一例外地变得更加优秀,各科成绩都显著进步。而这18个孩子只是随意抽取出来的,在智力或其他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天赋。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来自权威人物的期待,即便是谎言性的期待,也会促使当事人朝着被期待的方向去发展,从而促使期待得以实现。
实验中,孩子们虽然并没被告知什么,但是校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被信任,从而变得更自尊和自信。
第二天下班回到家,我提醒咪咪要不要妈妈轻轻帮她转动一下鸡毛梗。咪咪很骄傲地告诉我:“妈妈,今天我已经自己转动过了。”
“疼吗?”
“疼啊!”
“我就知道,咪咪不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妈妈从咪咪拔牙的经历就已经知道了这个事实。人是可以怕疼的,但是不代表这就是胆小鬼。”
(本文图片来源于6Q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