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经的外向者红利
外向的人,总是被人认为是社交场上的常胜将军,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呼朋唤友,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当然,在曾经的那个时候,中国特色的商业成功离不开人情社会的依托,自然而然的朋友满天下的外向者更能获得机会,也更能抓住机会。
记得小时候,长辈们经常会说,像你这样不说话,朋友也没几个,以后怎么还在社会上混啊?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西方契约商业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人情社会正在慢慢退出舞台,陌生人之间的协作变成了常态。
特别是在互联网圈子里,外向者曾经靠天赋靠爱好打造的社交圈,正在通过一个个屏幕向内向们打开,让他们也容易去发挥他们自己的价值。
同样的,当外向者身上的光环退去以后,我们也开始有机会重新审视外向者这个群体,为他们剥去一些曾经加在他们身上的误解。
外向者朋友很多很多,曾经会觉得很羡慕,但是外向者也是人,只要是人,就逃脱不了邓巴数字的限制。
外向者的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那么为什么外向者会看起来能够维护这么多的朋友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当然相对于内向者,外向者更加愿意花时间去发起社交活动,自然积累的数量就多。另外一个就是外向者会更容易认识跟自己相似的人,当外向者和外向者建立联系以后,社交圈就可以共享。
两相结合之下,外向者的社交圈就会加倍的扩张,就像人脉概念里的连接者一样,几个连接者就可以集齐一个行业的人了。
但是,数量和质量不是一回事,不管外向者还是内向者,都会有几个密友,还有一堆泛泛之交,只是数量不一样而已。
2、社交能恢复能量?
就我个人来说,我经常标榜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我喜欢独处,独处可以让我恢复能量。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这么来区分,外向者往往通过社交恢复能量,而内向者偏向于独处。
但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交的需求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存在的,任何人都是可以通过社交获得认可,或者愉悦感,或者组织接纳感。
但是为什么外向者能够在社交活动中获得能量,而内向者却在社交场合中感受到焦虑和“心累”呢?
也许,内向者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感到“心累”,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让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而已。
如果找到了那种让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那么内向者也是能够在社交活动中找到让自己愉悦的点,在这里收获能量,在这里热情满满。
就像外向者,他总是能够在一堆人中切入话题,不管是被认可和接纳,还是如鱼得水的称兄道弟,在这种熟悉的交流方法中获得积极的能量。
所以,不管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在合适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交带来的积极作用。
至少对于我来说,在某些志同道合的圈子里,也是能够让你聊到尽兴,越聊越精神,这个精神不正是因为你获得了能力么?
3、外向者也只是普通人
外向者是可以在社交圈子里获得能量,但是能量和精力也是两回事儿。
精力是需要你花费你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去做的,这是实实在在的由体能和理智来提供的,而所谓的能量更多的是意愿,一种起心动念。
有时候你意愿非常强烈,但是精力会跟不上,就像用咖啡刺激了大脑,虽然很精神,但是身体依然非常的疲惫,需要休息。
所以,外向者并不是说能够在社交中获得能量补充,就不需要进行注意力和精力的恢复了。
大部分人在进行类似于聚会、演讲等这种外向型的活动时,通常会在三小时后出现疲劳的症状,毕竟这种高强度调动注意力的事情,是非常耗费精力的,而且人越多,可能会越累。
所以,外向者和内向者一样,在体能上,依然需要通话三小时,充电一会儿的,也需要通过独处来恢复体能的。
比如那些在台上特别活跃的主持人,如果你们去过录播的现场,你就会发现在拍摄的间隙,主持人都会在边上安静的独处养精蓄锐,这个和性格无关,和体能有关。
最后,关于内向者的社交恐惧症,或者说社交焦虑,如果你去探究原因,你会发现这个和内向者,外向者无关。
因为社交焦虑,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看穿,继而被评判或拒绝,那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外向者也会有不同的担心。
比如一个普通的外向者,要去参加一个非常高端,神秘,但又都是挑剔人的聚会,那他肯定也会焦虑呀。
社交焦虑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和性格无关,之和面对的情境有关。
当我们慢慢的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内向者身上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回头看看外向者,也能够开始真正的认识所谓的外向者。
甚至于,真正的开始去懂一个外向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