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心血来潮买了个净水龙头,也就是装在水龙头上的那种简易过滤器。
刚打开就被我摔了一下,幸好没摔坏。
装上,打开水龙头,哦豁,漏水。
妈妈直接扔给我手机,让我和店家沟通。
这时,我心里已经有一丢丢不耐的苗头。无论东西本身有问题,还是被我摔坏,都令人不快。尤其在我要做其他正事的时候。
但心里又明白这不值得小题大做,所以只好压下微妙的情绪,去找客服。
经客服提点,检查下来,发现是密封条的关系。
处理完滤芯底部漏水的问题,结果,顶部又开始漏水。
只能再与客服来回发视频及文字沟通。
好不容易上下都解决完毕,用去近半小时,我的手掌又有了“拔干”现象——这两年才出现的情况,短暂泡水,手也会特别干。
终于能正常放水使用,我不经意提了句:这玩意儿应该不能通热水,滤芯会坏吧。
妈妈惊讶:啊?能吧,不能通热水,还用它干什么。
家里平常用热水的情况很多,尤其洗碗时。不用热水,总觉得洗不干净。
于是跟客服求证。果然,得到不能超过40度的答复。
妈妈就有点讪讪,但没再说什么。
我想,我能理解她的心情:担心自己又瞎买了东西,被我数落。
事,就这么件小事。
但事后,我还是回顾了一下整个过程——最近养成的习惯:事事复盘。
实际上,在顶部漏水时,我的不耐值就上升了很多。但这么点小事,最终还是与往常无数次这种情况一样,十分平淡且平和地结束了。
网购十几年,我几乎从未与店家或客服有过争执,最严重,也不过充满推拉的扯皮。
但憋闷的情况常有。
何为憋闷?就是想发火时硬生生憋回去。
不管怎么说,身为火象星座,其实我骨子里,有非常易怒易爆炸的一面。年轻气盛时表现得更明显,现在则是因为长大了成熟了,顾虑的东西多了,又或者惯于情绪控制了,总之,很少再发作。
然而面上是不发作了,内心却无法控制。
就说网购。
网购的东西,发现问题之初,特别容易产生没来由的迁怒情绪。第一反应可能会认为,这是残次品,这是商家的责任等等。
可这样易怒的我,却从未真正迁怒过人。习惯了自己找原因,实在找不到,才会去找店家沟通。
实在恼怒非常的时候——情绪这东西,有时真的不受控制,就算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购物体验不好,也难免会迁怒到商家身上,所幸迄今为止,我都自控得不错——也只在内心世界自我斗争。与人沟通的文字依然就事论事,非常讲道理。
为什么?
因为我明白,一切情绪发泄,于事无补。只为撒个气,让自己舒服?那更没必要。
况且,性格使然,弄明白根由,便怎么都做不到无故迁怒。哪怕真是商品有问题,和某一个具体的客服(打工仔)又有多大关系?
一切还是看如何沟通。
这世上,无缘无故的使坏,终归极少。所以也意味着,大部分情况,通过合理沟通,一般都能得到解决。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在网购过程中,压不住那种没来由的暴躁,与客服与店铺频频起冲突。
其中,有些人因为特别在意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事事要求个公正合理;还有些人,则纯粹是私欲发泄了。
说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买几块钱的东西,期待的却是五星级服务。没享受到,便胡搅蛮缠。
网购似乎会助长某些人欺软怕硬的气焰。实际生活中有多怂,网上就有多嚣张。
别说没有,网上到处都能见到这类人。
为什么?
因为电商市场下沉,网购更便利更便宜了,还因为信息沟通太便利了。后者是主因。
何况,比起自省,怪别人显然更轻松。这也是一种人性本能。
而我想的一直是——等价交换。
比如付出十块钱得到的东西,我自己判断值,就不会再有其他额外要求。有问题,找客服,客服好好回答了,就算不满意,没解决,也最多只会继续好言好语交流,怎么都不至于上升到争吵骂街投诉举报的地步。
除非,真的是对方不合理到过分。
然而,十几年来,我从未遇到过这种卖方,一般都是沟通不畅的问题。所以,就算内心如何暴躁,也只认为是自己负面情绪作祟的问题,与他人无关。
是我运气好吗?
不,我不想再跟以前那样虚伪地自谦。
能有什么原因?无非是人与人的差异性。
我有不计较的智慧,他们没有。仅此而已。
今天是难得自夸的我,不允许反驳。
P.S.莫名联想到,像道德与自律这类东西,从来都只对自己有意义。总是期待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与道德绑架的性质也差不多,多么不合情理,异想天开。少点无谓的期待,自己做好自己,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