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个黑色的小板凳,它长30.5厘米, 宽13厘米, 高14.5厘米。在我八、九岁时它就到了我家。那时,我常坐着它吃饭、写作业、夏夜在院子里乘凉。现在,斑驳的小板凳四角已经被磨圆,中间已经凹陷,四条腿也被磨短了不少。这个不起眼的“家具“,不吭不哈地陪着我度过了四十多个寒暑,经常使我想起一件往事。
小板凳儿原来是北屋张家的,是个老实人家。他家有四个孩子, 大女儿十六, 是个热血青年;大儿子十四,三脚踢不出个屁来,人称“木头人”;老三是个女孩,正直豆蔻年华,和我同班;老小是个男孩,刚牙牙学语。
小伙伴(1966年)
1967年初春, 一个晴朗的早晨,宁静的院子被一阵喧闹打破:老大胳膊上的红袖章被人撤了下来,脸上挂着泪珠;老二直挺挺地站着,一脸茫然;老三躲在姐姐的后面,不敢出声;小儿子扎在妈妈的怀里,睡眼朦胧;大人不停地点着头,口里一个劲地点头称“是”。一群红卫兵,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条皮带,向张家宣读这什么。
过了两天天还没亮,妈就蹑手蹑脚地烙起饼来。好久没吃饼的我,被饼的香气熏醒,心里琢磨着:今天要改善伙食?大约过了两个时辰,妈把烙好的饼用一块豆包布包好,慢慢推开门,看看院中无人,快步走到张家的门前,轻轻敲了几下……
一会儿,妈手里拿着一个小板凳回来了,眼里噙满了泪花,自言自语道:留个纪念吧。
太阳爬过了房顶,红卫兵们又来了,他们押着迈沉重的脚步向院外走去的一家六口。我趴在窗户看着,只见老三回过头来, 向我挥了挥手, 脸上流出一丝酸楚的微笑。从此,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游戏的情景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
后来听大人讲,因为张家出身是“黑五类"之首的地主,被遣返回农村老家接受改造。
1987年,我家搬出那个院子15年后张家被平反。
一天晚上, 老三和她妈妈专程上门答谢“送饼之恩”。岁月的刻刀把她雕琢的苍老朴拙。从她们平静的言谈举止中,很难寻觅到往日的伤痕和怨恨。除了小儿子在他父亲的原单位做了临时工,其他人甘愿把曾经是北京人的记忆淹没在恬静的乡村生活里。
老树
2008年3月1日
网友评论
儿时回忆真是美。
粗老笨壮日月久,
亲戚朋友讨人醉。
古董留着作纪念,
见证人生走一回
举头望明月,低头点赞忙。
🌹🌹🌹🌺🌺🌺友友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