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英国留学时,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隔几个周就可以去中餐厅吃一次饭。毕竟去不起高档的餐厅时,而当时念书的地方在一个小镇,也没有地道又好吃的餐厅,是基础又没什么特色的欧式中餐厅。高盐高油,什么菜都来一勺生抽或者一勾芡,吃到最后什么都一个味儿。远没有国内的口感层次丰富、清淡又健康。
即使这样,还是会把去吃中餐自助作为很开心的一件事列在偶尔的周末日程中。毕竟经济实惠。既能缓解思乡的心情,又能让胃获得满足和愉悦。直到贪欲作祟,真真儿地撑到吐,才冷静了下来,审视自己是如何将内心无法排解的情绪化为对食物的发泄并报复到自己的身体上的。
从此,戒了中餐自助,尤其廉价的中餐自助。
如果说,在西方时,频繁光临自助餐还是因为“穷学生思想”作祟而满足自己基本的果腹欲望,在日本的最初时期则真的是挑战自己的意志力。
比如,“自助”在日本中写作“放題”,有“食べ放題”(畅吃)“飲み放題”(畅饮)。街边的居酒屋、餐厅可能都会推出这种限定一定时间的服务。烤肉、寿司、呷哺呷哺、甚至面包、章鱼小丸子等……各种自助应有尽有。
除了这种亲民系,日本很多高档酒店会持续推出不同主题的甜点或食物自助。这就有点折磨爱好漂亮甜点的我了。比如草莓系,抹茶系,樱花系,秋天的南瓜、栗子、万圣节,冬天的圣诞系,甚至爱丽丝、灰姑娘等各种主题......
还记得曾经约了一位女朋友一起去吃希尔顿的草莓蛋糕buffet。不便宜,即使是学生价,也要快200人民币了。但草莓这水果在日本也卖得贵。所以这一有“放题”,就让人觉得便宜。再加上里面甜点师的技艺不错,小蛋糕们都做得精巧可人,闪闪发光,实在诱人。
我没忍住,抱着想尽可能多尝点的心情,总是惦记着还剩多少时间、还有哪些漂亮的小蛋糕没吃到、起身了3-4次去拿新的食物。但比我大几岁的女朋友果然更成熟,只拿了自己喜欢的,然后慢慢地吃。
我心里为她感到不值,毕竟这顿价格又不便宜。但她开玩笑地说“你还指望着能吃回本呀~”
一句话戳得我脸红又惭愧。是啊,因贪心而起的贫穷思想又在作祟了,除了没打败自己的欲望外,还忘了糖分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那是我第一次吃这种甜点自助,也是最后一次。
当然,之后也经历过出门玩时,在旅店的早餐自助中贪心作祟,什么都想尝尝,什么都拿点,然后甚至能饱腹到省去午餐甚至晚餐的地步。有时还得靠酸奶、果醋之类助助消化......
自助餐,让我看到了自己因“贪心”而变得“丑陋”的样子。在吃到难受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怀疑为什么食物会让自己这样难过。
所以我很怕那些大餐和盛宴,总觉得会放大自己的贪欲。让自制力败下阵来,从而戒了自助。
初期靠这种强制的手段去限制自己。现在知道,不需要排斥和否定这样的餐厅,而是要在身处其中时锻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不迷失,然后理智地控制取用的分量。
食物不会让我痛苦,是自己的贪心和负面情绪在伤害自己。
好好面对食物,其实也是在好好面对自己的内心。好好地吃饭,也是在好好地和自己的身体、精神对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