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
霸凌是什么?
源于英文单词“bullying”,指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欺负、侮辱、甚至虐待。
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可能是身体,也可能是精神,如造谣、言语暴力。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心照不宣地孤立,也会造成创伤。
霸凌的本质是什么?
是系统性的恶。
系统性的恶vs单人的恶
后者是公交上,小偷偷钱包,别的乘客看到,就喊“抓小偷!”。
前者是公交上,小偷众目睽睽偷窃,所有人都看到了,却默不吭声。
人们如何与系统合谋?
1、从众、“读空气”。“系统性的恶”说明环境出了问题,坏人肆无忌惮,旁观者解读社会空气,不敢冒险。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学长欺侮学弟,美其名为“仪式”,学弟与旁观者敢怒不敢言。
2、“认知失调”。作恶的学长自我包装,这是“考验”“对学长的尊重”“闹着玩”;旁观者说“这是习俗文化,虽然激烈,但好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3、“非人化”,沉浸在抽象的话语、规则、角色里,与“人”拉开距离。
如何判断是否为“霸凌”
1、是否发生在众人面前?有人知道吗?
2、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还是正常现象?
3、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即使是绰号、嘲笑,甚至肢体冲突,但如果老师同学都认为是“恶性事件”,不接受这个行为,也不是霸凌。
但是如果绝大多数人默不作声,甚至合理化说“人家只是起个绰号,有什么好哭的”“你要是够强大,你会在意吗”“反思下,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那就是有霸凌色彩的系统。
怎么办
1、让受害者明确知道“你被霸凌了,你没做错任何事,只是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
尤其是未成年孩子被霸凌时,会扭曲认知“我有些事没做好,同学才会这样对我”。甚至会接受施暴者的叙事“我打你,只因为你有错在先”。
定性霸凌,让受害者放弃融入系统的幻想,也不用跟霸凌者要价还价。
2、从顶层设计入手,让大多数人回归人性。
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不能在别人痛苦的时候无动于衷。如果这会伤害别人,就必须停下来,零容忍!
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都不能掩盖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受苦”这个事实。
例如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我们对其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
qs:日常教育里,怎么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关注别人的感受呢?
3、沉默者也是受害者。
需要第一个人站出来,打破“从众的链条”:“我觉得这样不对”。
社会心理学视角里,每个人都有善良、有恶,根据环境选择性表达。
而环境的表达,往往只需要一个勇敢的人带头。
网友评论